现在开展的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现代散打运动技术包括进攻技术、防守技术和防守反击技术三大类。它与中国传统技击术的关系,应该说有些继承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经过整合而有所发展。所谓整合,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技击术,经过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的过程。整合后的散打技术更加符合竞技体育项目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技击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渗透的典型表现。现代散打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适应于竞技的新的技击技术体系,它有别于传统的“点到为止”,也不同于“一招制敌”的实用技击技术。
散打运动具有对抗性、体育性、民族性的特点。
(一)散打的特点
1.对抗性
徒手对抗格斗是散打的基本运动特征。现代散打运动并不局限于对中国武术传统的徒手格斗术进行单纯的继承和表现,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和提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把传统中只注意“招法”的观念发展成为把体能、智能与技能结合起来,进而突出了综合应用的能力。比赛双方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而是互以对方技击动作随即转移,斗智、较技,相互捕捉对方的弱点以所长制所短。它不仅要求运动员熟练地掌握散打技术,还要有敏捷的应变能力,从而明显区别与武术套路运动形式。散打由于自身的特征以及社会的需要,更突出地反映了武术的本质—-技击性。打击对方、保护自己是散打运动的基本目的。
2.体育性
传统民间流行的武术徒手搏击,一般都认为是防身自卫,一招制敌;或者像电影、电视、武打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出神入化,风雨不透。这是武术在许多形式上给人以神化夸张的错觉而造成的误解。从而导致散打在人们心中的神秘化。这是武术在许多形式上给人以神化夸张的错觉而造成的误解。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不能让散打在狭窄的拼杀中去生存,应把武术之精华溶入简单易行的运动形式,不仅能自卫还能强身,这样才能有广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于是,原国家体委武术院经过试验、论证后,认为散打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从传统武术徒手搏击术中取舍动作,使散打成为体育,即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从而得以顺利的开展和推广。
3.民族性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散打不同于拳击,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用头顶、肘撞、膝击的泰拳和柔道等项目;由于散打设擂比试,又不同于西方国家有缆绳的自由搏击,也不同于日本的空手道、相扑、踢拳道、格斗术,以及法国的忍拳等。武术散打要求“远踢、近打、贴身摔”,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为“过去形式”“历史形式”或“传统形式”。民族形式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演进的。(www.daowen.com)
(二)散打的作用
1.健体防身
散打运动是斗智斗勇、较技较力的运动。通过散打练习,能掌握自卫防身的技能,同时能够提高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巧等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对提高人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很好的作用。
散打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都起到了掌握防身自卫和克敌制胜技能的作用。
2.锻炼意志
散打运动对意志品质的锻炼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功力训练上是十分单调的,训练过程中要克服全身肌肉的疼痛,从不适应到适应,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两人交手比试时,要克服心理上的胆怯,逐步增强敢拼的意识。比试中如果遇到强手,可能要挨打,此时的皮肉之痛,使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而意志坚强者则会咬紧牙关,在艰难中拼搏,直到最后胜利。通过多年的散打训练,能培养出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3.竞技观赏
武术搏击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历史上,擂台比武除霸安良已传为佳话,当今不仅练习散打多,而且观看散打比赛。对散打抱有极大热情的观众也日益增多,说明散打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4.竞技交流
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现在,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武术,而且也喜欢散打运动。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打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