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矫正法的应用及实验研究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矫正法的应用及实验研究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为主义学派利用行为矫正法,注重人的外在行为,通过学习和训练矫正人的行为障碍。这两种方法适用于治疗饮食障碍、获得性不良行为和精神发育不良病人的异常行为等。延伸阅读行为主义关于小艾伯特的实验华生曾经对关于小艾伯特恐惧形成进行过实验。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矫正法的应用及实验研究

行为主义学派利用行为矫正法,注重人的外在行为,通过学习和训练矫正人的行为障碍。常用的基本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正强化和消退法、生物反馈治疗等。行为疗法虽不太注重人的内心,但是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尤其对考试焦虑、强迫症有特殊作用。

1.系统脱敏法

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这种行为的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最终矫正不良行为。沃帕提出了以下施治程序:了解引起焦虑和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将各种引起焦虑和恐惧反应的刺激由弱到强排成等级;帮助患者学习一种与焦虑和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反应;让松弛反应逐步地、有系统地伴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焦虑反应。

应用系统脱敏法消除运动员在比赛时的紧张情绪以及学生的考前焦虑是十分有效的。

2.满灌疗法

让病人面对(或通过想象)能产生强烈焦虑的环境,并保持一段时间,不允许病人逃避,由于焦虑过程有开始、高峰和下降的波动变化过程,最后可消除焦虑并最终预防条件性回避行为的发生。如果病人能够承受强烈焦虑环境给其带来的冲击,下次遇到类似的焦虑环境时,病态的心理状态即可缓解。但是也存在这样的可能,即病人在强烈焦虑环境的冲击下,症状非但不能得到缓解,甚至可能加剧,给病人造成新的创伤。因此满灌疗法要慎用。

3.厌恶疗法

在某一特殊行为反应之后紧接着给予厌恶刺激,最终会抑制和消除此行为。比如当病人出现不良行为时,就给予电击、催吐等痛苦的刺激,可使之形成条件反射,产生厌恶感。此法适用于治疗药瘾、性变态和酒精依赖等病症。为了减轻患者在接受厌恶治疗时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运用“厌恶想象疗法”进行治疗,即让患者观看和想象该不良行为遭到惩罚时的痛苦情境。厌恶疗法的使用要依赖患者有心戒除不良行为的强烈动机,因此在运用厌恶疗法时,还应配合教育、宣传等手段使患者志愿接受治疗。

4.正强化和消退法

如果在行为之后得到奖赏,这种行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就会持续和反复出现,属于正强化法。如果对行为不采取任何强化措施,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即消退法。这两种方法适用于治疗饮食障碍、获得性不良行为和精神发育不良病人的异常行为等。

延伸阅读

强化的相关理论

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例如,学校设立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学金的设立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努力向上。(www.daowen.com)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使个体对该行为予以否定。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告诉同学们,如果违反校规校纪,会得到相应的处分,这就是想通过负强化减少同学们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惩罚是负强化的一种典型方式,即在消极行为发生后,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慑性的手段(如批评、处分、经济处罚等)给人带来不愉快的结果,或者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例如,企业曾对职工加班加点完成生产定额给予奖酬,后经研究认为,这样不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不再发给奖酬,从而使职工的加班逐渐减少。

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予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5.生物反馈治疗

行为主义心理学

借助生物反馈仪,使病人了解自身的血压、心率脑电波等生理指标;经过反复训练,学会控制自己的内脏活动,从而帮助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的症状。生物反馈对治疗焦虑紧张、恐惧、强迫等心理障碍以及高血压、冠心病、哮喘、中风后遗症等躯体疾病有明显疗效。

延伸阅读

行为主义关于小艾伯特的实验

华生曾经对关于小艾伯特恐惧形成进行过实验。这是一个显示人类经典条件反射经验证据的实验。这项研究也是一个刺激泛化的例子。

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各种物品,如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时,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开始时,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里的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时,他开始伸手触摸它。在后来的测试中,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响亮的声音。毫不奇怪,在这种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经过几次将两个刺激配对的实验,当白鼠再次出现在艾伯特面前时,他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他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他已经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条件反射)。

但是在实验的17天后,小艾伯特出现了刺激泛化的反应。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里时,艾伯特也变得不安起来。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不过艾伯特并不惧怕一切有毛发的东西。

虽然实验非常成功,但是此实验一直有违反实验道德伦理的争议。因为此实验对小艾伯特的身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