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现象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写、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呢?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情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元素组成了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图8-1 斯腾伯格的七种爱情类型
(1)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很明显,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不等于爱。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谊都丢了。
(2)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和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活动。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剧烈的心跳、双手发抖。这也许是因为恐惧、焦虑或喜悦。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类似的情绪体验。当我们处在愉快的环境氛围中时,我们将这种生理唤醒体验为喜悦;而当我们处于充满危险与敌意的环境中时,我们将这种生理唤醒体验为恐惧或愤怒;而当我们正处在一个浪漫的情景中时,我们把这种体验叫作“激情之爱”。
(3)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4)浪漫式爱情: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5)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跟空洞式爱情差不多,没有激情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这里指的是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没有感觉。伴侣之爱与激情之爱的狂热不同,它更加深沉和平和,是如同现实生活一般的情感依恋。最初的爱情之焰会慢慢冷却,并一直保持那种状态——温馨而又相互依赖。
(6)愚昧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7)完美式爱情: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www.daowen.com)
延伸阅读
爱情的类型理论
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阿兰·李认为爱情的三原色是“激情”“游戏”和“友谊”,这三种颜色的再组合便构成爱情的次级形式:占有型爱情包含激情和游戏的成分;利他型爱情包含激情和友情;实用型爱情包含游戏和友谊的成分。于是他总结出爱情的六种类型:
(1)情欲之爱即“激情型”,所谓的情欲之爱是建立在理想化基础上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这种爱情风格是指一个人所追求的爱人在外表上酷似自己心目中已存在的偶像。
(2)游戏之爱即“游戏型”,游戏之爱视爱情为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这是逢场作戏、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式的爱情。
(3)友谊之爱即“友谊型”,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这是一种缓慢发展起来的情感与伴侣关系。
(4)依附之爱即“占有型”,依附之爱者对于情感的需求非常大:依附、占有、妒忌、猜疑、狂热,在恋爱中情绪不稳定。这种爱控制对方情感的欲望强烈,将两人牢牢地捆在爱情这条绳索上。
(5)现实之爱即“实用型”,现实之爱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望让自己的报偿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这类爱情理智高于情感,社会性情爱多于天然性情爱,是一种务实或功利的风格,譬如把对方的出身以及其他客观情况都考虑在内。对一个特定的人,他(她)不一定在其所有的爱情关系之中都表现出同一种风格。也就是说,不同的关系会唤起不同风格的爱。即使在同一关系中,人们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从一种风格转向另一种风格。
(6)利他之爱即“利他型”,或称之为无私的爱。利他之爱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以对方为重点而不是以自己为重点。
这一理论被称为爱情颜色理论,并得到过多次的证实与应用。在这一理论的研究基础上,Lasswell和Norman建构了“爱情评定问卷”(Love Scale Questionnare),C.Hendrick和S.Hendrick(1986)也使用自编的量具和因素分析法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检验,结果有力地验证了其效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