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的任何特征都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
1.形成个性的自然基础——遗传因素
人的个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生活过程的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物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个体的个性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肤色等生理特征,会因外界环境的评价与自我认知的作用而影响到自己的自信心、自卑感、骄傲、谦逊等性格特征的形成。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个性的形成。一般而言,早熟的学生社交能力较强,有着较强的担当意识与责任感,晚熟的学生则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不强,在某些方面较少考虑他人感受与社会准则等。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个性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起推进作用或起延缓作用。
2.发展个性的环境因素——社会因素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如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民风民俗、不同的生活方式等,这些都会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打上不同的烙印。如西方人比中国人奔放、直率,情绪波动比较强烈,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与保守,法国人的浪漫与激情等。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社会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证明电视节目里的许多攻击性行为对年幼无知的孩子的行为发展影响很大。其实验是这样的:让一组八九岁的儿童每天花一些时间观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而另一组小孩则在同样长的时间里观看没有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在实验中,同时对这两组儿童所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加以细致的观察记录。结果发现,观看含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增多;但那些看不含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的儿童,在行为上却没有改变。十年后的追踪研究发现,以前参与观看含攻击性行为节目的儿童,即使到了19岁,仍然比较具有攻击性,只是女性没有这种相关现象存在。此外,在社会大背景下,社会文化影响着社会成员共同的行为模式,在同一文化层次的人群中,多数人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同样,社会上一些主流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高职学生对于社会的竞争及就业压力信心不足,并且对于自己的学历颇为担忧,社会环境的压力对高职学生无形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3.影响个性品质的形成——家庭因素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无不说明环境对个性品质形成的作用。在种种环境中,家庭环境又显得格外重要,家庭因素最早影响一个人个性的形成。这一因素在人们小时候就已经开始慢慢起作用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有一种现象极为普遍,并且被大部分人所认同:孩子在小时候,出于对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极大信任与依赖,在日常生活中常会不自觉地将他们作为模仿对象,天长日久,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他们的身心逐渐受到熏染,从而影响到自身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的离异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由此看来,家庭因素对于个性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www.daowen.com)
4.促进个性良性发展——学校因素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的文化教育学学说指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可见教育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校教育更是“以文化人”的重要教育形式。学校是文化传承的场所,教育是“文化的别名”,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间,学校教育一直是主流文化的重要传承之所。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既可起到直接明了的推动作用,也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长远效果。校园文化由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三方面组成。
(1)精神层面是核心,如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等。首先需要我们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态度、生动平实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在提高理论说服力的基础上传播思想和价值观的正能量,为大学生行为和思想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如果单纯强调应试教育,只以学生成绩为导向,学生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在个性的形成上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容易出现不善于与人交往、沟通能力较差、公众场合容易怯场等现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强、自信、积极、乐观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2)行为层面包括教师的风尚风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平时行为表现等。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意思是说学识渊博的人成为老师,行为端正的人成为典范。同样,这句话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名言。教师的风尚风德会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典范,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这种影响对年龄越小的学生影响会越大,也越深远,年龄小一点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
(3)物质层面包括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环境。如学校食堂、教室、操场、活动中心等基础性设施建设的人文氛围。事实证明,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的设备设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为师生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5.个性形成的内在动力——自我因素
自我教育是良好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都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解而起作用。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想行为上知行不一、自我管理和约束力不强等缺点,这和自身的个性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