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学习中如果把它们用在错误的学习内容上,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如果能够把它们投入到正确的学习内容上,我们就能在相同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效益。
(1)选择学习区的内容。“刻意练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区,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最里面一圈的是舒适区,是指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任务;中间一圈是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最外面一圈是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任务或知识。
科学家们在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时,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我们观察到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的时候会无意识地选择舒适区的学习内容,比如做题时总是选择自己比较擅长或者熟悉的题目。这些同学看起来很勤奋,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如进行题海练习),却很少能取得切实的进步。而我们知道,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要避免自己停留在舒适区。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而应该立即转入下一部分的内容。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一部分同学则选择了学习恐慌区的知识。因为这些内容是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能力的,所以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学习者的自信会不断遭遇到打击。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就是,这些同学经常是“三分钟热度”,在做过短暂的努力之后就选择了放弃。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这些同学的意志不够坚强,而是学习内容选择的错误造成的。
(2)选择重点内容。对一些同学而言,学习就意味着“地毯式轰炸”,把所有的内容全部掌握。这个选择要求我们掌握巨量的知识,由此也就会带来严重的学习负担。这些同学在学习中的表现就是学习的速度、进度都很慢,而他们自己也感到着急、疲劳,再努力也于事无补。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通常是因为这些同学担心那些不重要的内容考试也会考到,那样自己就不会了。这样的一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有轻重之分,我们需要把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重要性的区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应该放在重点的知识上,而不应该纠结于很多细枝末节。这些同学需要记住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不可能控制所有事情,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些不可能,就不必为此感到焦虑了。
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有些同学在记笔记的时候会记录得非常详细,但考试成绩却未见提升。这是典型的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的案例。这种情况包含了上述两种可能:一是因为讨厌和害怕陌生知识而通过事无巨细的记录来进行回避,以让自己处于舒适的状态;二是因为担心遗漏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而努力抓住每一个细节,被焦虑的情绪所驱使。不管是出于何种心态,这种轻重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错误的、低效的。(www.daowen.com)
延伸阅读
如何做好笔记
1.记录老师讲课要点(包括重点、难点、疑点)。上课内容很多,如果逐字逐句记录,既浪费时间,也严重影响听课质量。所以最好以提纲式的方法将要点记录下来。
2.运用速记符号。课堂上老师讲课内容很多,有时语速较快,为了能将上课内容的要点记下来,可以采用一些自己容易辨认或熟悉的速记符号。
3.尝试用自己的话记录重要概念。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新知识、新概念,这是对学习材料的一种精加工,有助于记忆与理解。当然,这更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力一般的同学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
4.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要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课堂上应该以专心致志听课为主,因为只有听明白了,记下来的东西对自己才有意义。机械地照抄知识,意义不大。有一些同学的笔记记录得非常详细,其实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劳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看起来好像课堂上记录了很多内容,其实他根本没有积极去听老师讲,没有对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做出辨别,缺乏主动思考的精神,所以学习效果一般都不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