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教程:如何提高学习动机

大学生心理教程:如何提高学习动机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想增强学习动机,我们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在学习之后给自己一个“正性刺激”。另外,学习过程中感到疲劳、枯燥、被控制、有过度的压力等,都会构成对学习行为的惩罚效应,导致学习动机的降低。

大学生心理教程:如何提高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动机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有些人特别厌恶学习;有些人的学习看起来则轻松愉悦,能够很好地坚持学习。这些都涉及学习动机的问题,毫无疑问,如果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适度的学习动机。

怎样维持适度的学习动机则是比较复杂的事情,这不是看一些成功学案例或者一时的自我激励就能解决的。客观地看,学习动机是多重力量冲突和斗争的结果,只有具体了解有哪些推动学习和阻碍学习的心理力量并进行分析总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学习动机变化发展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大家可以尝试把自己的学习动机调整至最佳水平。

1.维护自我价值

每位同学都能感觉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会不断地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估: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是意志坚强的还是意志薄弱的?是大有希望的还是令人绝望的?是能变得更好的还是永远都很糟糕的?反过来,当这些评估出现在我们内心的时候,它们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心理学家科温顿认为,当自我价值受到威胁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去维护它。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好的,我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坏的,我们就会憎恶学习。

总的来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在保护自我价值,只是不同类型的人使用了不同的方式而已。一些同学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自我价值;一些同学通过逃避学习防止失败来引发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还有的同学则非常希望通过获得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因为内心仍然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就会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因为过度努力以及心底的不自信往往会使学习不能坚持到底,情绪也容易起伏;那些彻底放弃学习的同学则是通过放弃的方式来避免自我价值被学习进一步伤害。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维护自我价值,对一些长期破坏自我价值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应该坚决予以改正。

课堂练习

我是怎么破坏自我价值的?

活动目的:

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重复破坏自我价值的做法。

活动步骤:

1.准备好纸笔,并进行思考。

2.写下三个破坏自我价值的具体做法。

3.反思:如果下次出现破坏自我价值的行为时,应该如何做出调整?

2.利用强化原理

强化和惩罚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强化是指通过施加一个正性刺激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之后,从而增加该行为出现的概率;相反,如果对某种行为施加负性刺激,则会降低该行为出现的概率,这就是惩罚。

如果想增强学习动机,我们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在学习之后给自己一个“正性刺激”。所谓“正性刺激”,可以简单理解为让自己感觉舒适、快乐的事物。它可以是外部的,如考试高分、老师的赞扬、同学的认同、物质的收获等;也可以是内部的,如学习的成就感、价值感、力量感等。比如,当我们完成学习的时候,得到父母的表扬会增强我们的学习动机;反过来,如果得到的是父母的批评则会降低我们的学习动机。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胜任这些学习任务,就会感到自己有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动机;相反,如果每次学习都在不断打击自己的自尊,感觉自己很糟糕,则会不断降低我们的学习动机,甚至从内心厌恶学习。(www.daowen.com)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尽量避免“惩罚”,即负性的刺激。因为如果总是感觉自己被质疑(如感觉你的能力不足)、被否定(如感觉自己很愚蠢、很糟糕),那么学习便可能被看作是令人挫败和沮丧的活动,内心自然会越来越抵制学习。另外,学习过程中感到疲劳、枯燥、被控制、有过度的压力等,都会构成对学习行为的惩罚效应,导致学习动机的降低。

延伸阅读

让三组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学习同样的材料,在学习过程中对A组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都给予总结和表扬,让他们获得价值感;对B组的同学则经常批评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完全忽略C组,不给他们任何反馈。

一个星期后,通过比较三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现,A组进步最快,学习的积极性很高;B组也有进步,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C组的同学几乎没有进步,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

总的来说,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一些习惯性做法会对自己造成怎样的影响,给我们带来的是正性的刺激还是负性的刺激。另外,在某种行为之后移除负性刺激也能增强这一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

3.树立合理目标

延伸阅读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有一个经典的实验,他把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他对第一组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才能得到奖励(成功的可能性为1/20);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名会得到奖励(成功的可能性为1/4);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10名可以得到奖励(成功的可能性为1/2);对第四组的学生说,成绩前15名都能得到奖励(成功的可能性为3/4)。

结果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第一组学生中的大多数认为,即使自己尽最大努力,成为第一名的可能性也太低;第四组学生中的大多数则认为自己肯定在前15名之列,所以这两组学生都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了。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率是二分之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如果尽自己努力就很有希望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话,就可能失败。

所以在确立目标的时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目标太高,容易因为成功的可能性太小而放弃;如果目标太低则会因为太容易,缺乏挑战性而让人不愿意付出努力。在确立学习目标以及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借鉴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遵守“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即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成目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会让我们觉得太绝望或没有挑战性,从而影响学习的动力和最终的成绩。

4.培养成长心态

大家想一下,你觉得你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呢?很多人可能会说,这跟学习也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家德维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这一观念处于“后台”运作,由此,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叫固定心态,持这种心态的人认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依据这个观点,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叫成长心态,持这种心态的人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加强的,通过努力工作、学习和练习,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持有固定心态的同学倾向于选择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一般不愿意做出努力或觉得努力是没有用的,他们通常会回避挑战,在面对困难时也会轻易放弃,在面对批评时则容易感到自尊被伤害,轻易拒绝有益的负面意见和建议。所以这类同学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难以获得长足的进步。

持有成长心态的同学寻求的则是那些能够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技能的任务。他们认为陌生的知识、困难的问题都意味着能力的增长,所以他们更倾向于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他们能够在批评中学习,愿意正视能力的不足。当他人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通常不过度比较,而是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取经验和灵感。他们会更积极地寻求各种帮助,因为他们不认为向别人寻求帮助就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总的来说,持有成长心态的人的知识会不断累积,能力会不断增长,能够使用较高水平的认知策略,运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这类同学更能充分发挥潜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也许我们会注意到自己对能力的观念,但是可能想不到它会对我们的学习有着如此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提醒自己: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在努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