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因素
“知识改变命运”仍然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观点,但社会中也有不少偏见使一些大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比如“学习无用论”。而认为学习是人生唯一的生存发展之道,对学习寄予过高的期望,也会给我们带来过多的压力和焦虑,也可能妨碍学习的正常进行。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
总的来说,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资源,比如更好的老师、书籍、开阔视野的机会、更好的学习环境、平和的心态等。经济条件比较差则可能会造成自卑的心理、匮缺的学习资源。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2.父母的心理健康
通常情况下,父母如果是心理健康的,子女一般也会是心理健康的。相反,如果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有心理问题,那么子女往往也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问题的同学来说,适应正常的生活都有困难,也就没有余力去专心学习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3.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相对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可能会对子女的学习更加重视,会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有利于子女更好地学习。另外,他们还会帮助子女对学习进行长远规划,在学习方法上进行相对科学的指导。相反,如果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则缺乏这样的能力,子女需要靠自己独立摸索,走弯路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三)学校因素
1.校风学风
在学习氛围比较差的学校,很多同学都不在乎学习或者普遍对学习缺乏信心,每天沉迷于小说、游戏、手机之中,即使有些同学想认真学习也会觉得比较困难,甚至会被身边的人嘲笑。相反,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促使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更加认真,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多的自律,从内心认同学习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绝大多数人都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状态。
2.师资水平
2016年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的公示名单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所有新教师都是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硕士和博士,能够得到这些老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怎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国,各地区学校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中小学的老师知识水平比较低,无法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和正确示范,这就会导致这些学生到了大学之后仍然不懂得如何高效学习。
另外,一些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他们可能会用比较有伤害性的方式对待学生,给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影响学生正常学习,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源性心理问题”。
3.同辈群体
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某学院一个宿舍所有同学都升入本科或考研到了更高的学府,这就是很好的同辈群体的良性影响。青少年所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值是超过父母和老师的,同辈们如何看待学习、怎样学习以及有着怎样的目标都会对其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身边的故事(www.daowen.com)
异类?还是正常人?
张同学高考的成绩不太好,他被录取到了一所全省排名很低的高职院校。张同学打算参加专升本的考试,但是身边的同学让张同学对自己的这个决定产生了怀疑。在张同学努力学习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在玩,而且还不断告诉张同学:“我们成绩都一样的差,你是不可能考上的。”还有一些同学嘲笑张同学是个书呆子,他们觉得学习是很无趣的事情,不如一起打游戏。张同学觉得自己像一个异类,很孤独,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最后,他参加的本试考试的结果很不错,他顺利升入了一所比较好的本科院校。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张同学发现同学们有空就去图书馆学习,都有自己的目标,每天都在积极地忙碌,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他终于感觉自己是一个“正常人”了。
(四)个人因素
1.思维方式
本章“案例导入”中的周同学,当他无法长期坚持学习的时候就认为是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强,这种归因既不正确又对学习的进步毫无帮助。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归因,是因为很多同学思维过于简单,而且对学习活动这一系统工程的了解不够。表面上的学习成绩犹如我们肉眼可见的树枝树叶,但是枝叶长得粗壮还是瘦弱取决于其复杂的根须。在这里,大家需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学习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简单的想法和行为是不可能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的。比如有些同学希望通过激励自己的方法提高意志水平,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学习成绩取决于某种单一因素,那是大错特错的。这会导致一个后果:一旦我们这样归因,我们就只能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该因素之上,而且我们无法确定这一因素会对学习的效果有怎样的影响。比如“案例导入”中周同学认为长期坚持学习只是由意志决定的,那么我们能做的就只能是去调整意志水平,如果这一方法失效,就只能陷入被动和无助的境地。更何况,意志是一种宝贵的、有限的心理资源,是会枯竭的,并不是可以无限使用的。相反,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影响学习的因素都进行观察和思考,比如我们的性格、情绪、想法、归因方式、自我价值感等,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也许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又比如说,在选择学习方法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个性特点、思维状态、不同学科等因素。
另外,影响学习行为的各种因素之间也会相互影响。比如身体疲劳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而当我们学习效率低下的时候则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是否定,这又会导致情绪低落,从而进一步降低学习效率,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同学们在观察各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学习的时候,不能孤立地、僵化地去观察。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相互联系的思维模型,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逐渐认清学习的全貌,而不至于像盲人摸象那样只了解学习的一小部分。否则我们不仅难以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取得进步,还会在错误的方向上陷得更深,最终事倍功半,甚至是南辕北辙。
2.心理健康
(1)情绪状态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感到心情愉快、无忧无虑,就能充分调动他的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反之,如果在烦恼、焦躁、担心、抑郁、惧怕等情绪状态下学习,就会压抑他的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机能受到阻碍。实验证明,在学习活动中,挫折和压力(由失败、威胁、强制、过分的要求或心烦意乱所引起)等不健康的心理可能以各种方式损害智力效率。处在压力之下,许多人往往无所用心或思维变得机械呆板,在解决问题的尝试与检验过程中,他们不会改换另一种方式,他们往往限制、歪曲或混淆对问题情景的考察。压力还会干扰注意、记忆和象征性再现表象这些心理过程。
(2)健康的意志对学习活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人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而克服这些困难就要做出意志努力,如认真观察、保持关注、记忆、思考等。可以这么说,没有意志的努力,学习活动就难以开展。
延伸阅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推孟对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系统的追踪研究,50年之后,他对800名被试儿童中成就最大的160名和成就最低的160名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组被试儿童中最明显的差别是意志品质,成就最大的一组在意志品质,如坚持、自信、恒心、百折不挠等方面明显高出成就最低的那一组。
(3)人际关系对学习也有较大影响。在学校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往往能让我们情绪愉快,能促进我们专注学习;反之,排斥、疏离、冲突等关系则往往会带来焦虑、烦恼、嫉妒、抑郁等情绪,从而干扰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人际关系问题本身也预示着我们对自身的某些问题和体验持有畏惧、拒绝、排斥的态度,这些态度也会融入学习活动,在遇到问题时无法直接面对和解决,无法如他人那样把精力真正地投入学习,也就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人格是影响学习的深层原因。有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说过,任何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格层面的竞争,包括学习的竞争。没有健康的人格,一方面我们无法掌握最高级别的学习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即使掌握了最高级别的学习技能也没有办法将其发挥到极致。最重要的是,如果人格不健全,我们就没有办法享受我们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就。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会对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较好地促进学习,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会严重阻碍我们的正常学习。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的人会获得更好的成绩。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人,要面临很多情感的痛苦和大量挥之不去的纠结、矛盾。他们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无法把所有的心理资源用在学习上,经常出现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效果差、思维混乱等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因为有时候学习上的困难有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对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相信通过对全书的认真学习,同学们会有深刻体会。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可以向学校心理中心的老师寻求专业帮助。
3.身体健康
我们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大脑机能水平的一种体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大脑功能与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身体不健康,脑功能的正常发挥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也影响学习活动的进行。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指出:一个不注意听讲、反应迟钝、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一定没有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他可能只是觉得不舒服,或者有某种至今没有发现的严重疾病;反之,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由于在学习活动中大脑机能水平比较高,通常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心理状态会导致身体上的异常或病态,如长期过度的焦虑、忧愁、烦恼、抑郁、愤怒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