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不适应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不适应表现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环境不适应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事实上,有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环境,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表现。上大学后,生活自理成了他们的一大难题。中学生大多是本地就读,饮食、语言、气候、习俗都相同;大学生是异地求学,饮食的差异、气候的变化、语言的差别、习俗的不同、习惯的不同都可能成为适应的障碍。对于大学课堂,李同学很不适应。

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不适应表现

(一)环境不适应

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首先,大学生从以前在父母身边生活转向了在学校的独立生活,需要独立面对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各种困难,所以需要提升自己的生活环境适应能力;其次,高职教育的学习环境相较于高中有着很大的区别和改变,教学的内容也有非常多的不同之处,大学生需要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环境适应能力;最后,大学是大多数学生的最后一段学习生涯,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社会,勇于承担失败和挫折,保持与社会节拍的和谐一致,提升自己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从原来家庭生活中的依附者到现在大学生活中的独立人,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他们面临着一次心理适应和逐渐成熟的过程。可事实上,有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环境,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表现。

1.陌生环境不适应

身边的故事

陌生的环境叫我如何不想家?

半个月前,张同学怀着一颗激动而期盼的心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学校,她为自己终于可以挣脱父母的怀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兴奋不已。然而,在陌生的大学校园里,她却经常想念熟悉的高中校园,想念高中的同学和朋友,想吃妈妈烧的饭菜,想和爸爸晚饭后一起散步,想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想着家里的各种好。她经常想打个电话回去,可刚拿起手机,眼泪便不由自主地落下,她害怕家人因自己想家而担心。宿舍熄灯后,她常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偷偷地掉眼泪,又担心被身边的同学知道,她觉得没人能理解她这种想家的感觉。

上大学前,大多数学生没经历过集体生活,独立生活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理“断乳”。很多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衣食住行完全需要自理的生活,显得手忙脚乱。拥挤的寝室、不合口味的饭菜、陌生的环境,甚至与家乡迥异的气候等,都让他们感受到“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无奈。在校园里,他们是那样无可奈何地望“家”兴叹,思家之情甚浓,这也就是多数学生入校后都会有的“思家期”。

2.生活方式不适应

身边的故事

照顾自己原来是一件很烦的事情

读大学前,王同学一直被父母照顾得很好,吃饭、睡觉、学习、写作业都有父母照应着,除了学习外什么事都用不着自己操心。可是上了大学以后,开始独立生活了,没有了父母和其他长辈的悉心照料,要住集体宿舍,要到食堂吃饭,要自己整理床铺、收拾房间和书籍、换洗衣物,生活中的每一件琐事都要自己处理。他感到很不习惯,这时候的他才发现照顾自己原来是一件很烦的事情。

和王同学一样,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的。做饭、洗衣,甚至自己的衣物、被褥等都是父母每天帮忙整理。有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有专职的保姆,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大学后,生活自理成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3.生活环境不适应

身边的故事

在这个宿舍我总是睡不好觉

小谢要求调换宿舍,她向辅导员抱怨说:“我是一个睡觉很容易惊醒的人,有一点动静都睡不着。现在的这个宿舍总是让我睡不好觉。我们宿舍的小张做事情太慢,我们都熄灯很久了她还在洗漱,迟迟不能上床睡觉。小李早上又起得太早,每个周末我想睡一会懒觉都不行,总被她吵醒。”

新生的生活习惯也存在适应问题,包括饮食习惯、语言、气候、习俗等。中学生大多是本地就读,饮食、语言、气候、习俗都相同;大学生是异地求学,饮食的差异、气候的变化、语言的差别、习俗的不同、习惯的不同都可能成为适应的障碍

(二)学习不适应

由于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授课方式与高中有很多不同,学习适应不良成了许多大学生刚入校时最难克服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适应

身边的故事

一学期要学的课程太多了

周同学认为大学学习课程和高中完全不一样,高中阶段仅仅需要学习与考试相关的基本科目,相对简单。上大学后,一学期下来学了十几门课程,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忙着上课,每门课程专业性都很强,但学习周期又很短。他有点摸不着头脑,感觉什么都要学,却什么也学得不深。面对知识的海洋,他不知从何学起,不知怎么去学习。

大学课程门类多,每个专业都有几十门课程要学,学习任务十分繁重,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技术人才,三年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人都要在社会的各个实践领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联的职业技术工作,为社会服务。大学期间学生既要学习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又要对本专业的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和钻研。面对庞大的课程体系以及学习周期短的特点,很多大学生都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2.授课方式不适应

身边的故事

老师怎么上完课就走了?

对于大学课堂,李同学很不适应。“一些公共课或者基础课,是几个班的同学合班上大课。教室里黑压压一片的人,老师在很远的讲台上讲课。这还不算,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许多内容教材中都没有,查不到,我感到自己都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了,也抓不住要领。有时一节课下来老师就讲了书上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完全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而且老师上完课就走了,真的很不适应这样的上课方式。”

中学老师讲课,多以班级为单位,以教材为基础,课后布置的作业也很明确;而大学则不同,大学教师很少会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解,在讲课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学科前沿的知识和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老师上课结束后就忙着备课、做科研,学生很难见到老师,一学期下来可能只有一两次答疑的机会,甚至考试结束后就不会再有这个老师的课了。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阶段学习的这一新特点,缺少了老师课后的监督,就不知怎么去学习了。

3.学习方式不适应

身边的故事

我的期末永远在突击考试

要期末考试了,赵同学这才发现自己又是脑袋空空,课余时间都被荒废了。以前高中时有早自习和晚自习,要求很严格,课程都能及时复习。现在没有了父母与老师的监督,除了上课外,对于大把的课余时间,自己却不知怎么统筹安排,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总是凭感觉,课程的学习都被丢在一旁。刚入校时候就听学长们说,大学考试最重要的是突击,根据老师勾画的重点内容,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可以了。可是他心里明白,这样是学不到真正的专业知识的。所以每到考试前他都觉得很后悔,总想着下学期不能再这样了,可是每次都会重蹈覆辙。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也习惯了被老师和家长安排,没有形成自己安排时间的习惯,往往缺乏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缺乏对时间的有效管理,学习效率低下。另外,在学习方法上,许多大学新生仍然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注重记忆,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内容认识较多,对学习策略的反省较少,偏重课堂学习,忽视课外学习。很多大学生到二三年级后仍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4.评价标准不适应

身边的故事

成绩好不一定就能拿到奖学金

兰同学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进入大学后,与在高中时一样只知道埋头苦读,班级活动参加得很少,学生会和社团的活动更是一概都不参加。期末学期成绩排在班级第四,原本以为至少可以拿二等奖学金,没想到根据综合测评的排名她连三等奖学金都拿不到。她觉得很委屈,不服气,但又不敢跟老师说。她觉得那些靠参加各类活动而加分的同学,其实凭的不是真本事,那些都是虚的。

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比赛获奖、担任学生干部等经历都能成为学生综合测评的加分因素。大学鼓励学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或者拥有音乐体育特长。这些评价标准的改变使原来那些只知埋头苦读的学生有了强烈的不适应感。

(三)人际关系不适应

大学生在入学之后,往往有比较强烈的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而且也有较高的交际热情,但由于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的差异,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一些由于心理原因而造成的障碍。例如,有些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过于理想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还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太过功利,出现了诸如自卑、害羞、嫉妒、恐惧、猜疑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大学环境中人际关系的特点是:师生关系不如中学时密切,师生互动机会少,同学间互动相对频繁,同学关系的重要性增加,宿舍人际关系微妙且对个体的影响较大,同学之间需要较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体的主动性。

1.与老师关系的不适应

身边的故事

任课老师可能都不知道我的名字(www.daowen.com)

中学阶段受老师喜爱的唐同学,进入大学后突然感觉与老师的关系处于真空状态。一学期公共基础课下来,课堂上有一百多人,自己坐在教室后排,老师可能还不认识她,她感觉老师从来没有正眼看过自己。但是对于自己的专业老师,她也没有丝毫的亲切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节奏,让唐同学即使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不敢主动与老师探讨。辅导员更是整天忙于各种学生事务,她真的不确定带6个班级的辅导员能否记得住自己的名字。现在的班主任和高中的班主任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只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开班会时出现过两次,其他时间基本上看不到。她觉得自己还算好的,都能记住上课老师的名字,班级里有些同学一个学期下来,连任课老师的名字也说不出来。

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任课老师除了上课以外,很少有机会与同学们交流。即使是辅导员、班主任也不可能天天与同学们在一起。特别是近几年来,这样的情况在大学里更是常见,而且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许多不善于与老师交往的学生,往往会感到与老师关系很疏远。

2.与同学关系的不适应

身边的故事

我只能和老同学聊聊心里话

小菲上了大学之后,还是经常与原来高中的好朋友通过微信视频聊天。她觉得和现在身边朋友的交往都很浅,对班级同学仅仅停留于表面印象,与班级个别同学只是“点头之交”,对于班级同学身上发生的事情,也只是通过其他同学口口相传得知。班级里组织活动,很难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活动方案提出后往往没人响应或者意见全然不统一;对于集体活动,很多同学常常找借口不参加或者即使参加也是“人在心不在”,甚至故意拖后腿。她经常向好朋友抱怨在大学里交不到知心朋友,表示很留恋高中时的同学友谊

班级同学之间缺乏深入沟通和主动交往是目前大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有的学生交际范围小,人际交往仅局限于宿舍内部,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往也很少。尤其是网络、手机等资讯媒体的高度发达,使得很多学生由传统的“人-人”的沟通模式演变为“人-机-人”的沟通模式。这种以手机为媒介的沟通方式缺少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使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冷漠感。

3.与室友关系的不适应

身边的故事

听不懂室友的方言,不能相互交流

何同学住的宿舍是四人间,其他三位同学都是本地人,而且能说会道,每天熄灯以后她们三个人就开始用方言开“卧谈会”,她听不懂三个室友说话的内容,一句话也插不上,很难与她们交流,因此她感到很孤独,很寂寞。何同学还是一个比较爱干净的人,东西用完之后喜欢放置到原位。可是宿舍其他同学东西乱扔,而且不喜欢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她经常主动打扫宿舍卫生,但是不一会又变回了原样。每次从外面回到宿舍,看到乱七八糟、到处是垃圾的环境,她心里就很不舒服。她觉得自己万分痛苦,简直要发疯了。

大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每个学生宿舍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省市,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大,其中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的差异最容易导致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诸如打扫卫生、物品归置、睡觉时间等一些细小常见的事也往往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相处过程中就会产生摩擦与冲突,导致室友关系紧张。

(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较低,认知上容易出现偏差,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无法积极应对消极情绪。大学生在还未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对大学生活有很高的期望值;进入大学后,一旦理想与现实反差较大,很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和失落。

1.不是理想学校

身边的故事

这里不是我该待的地方

王同学高中时学习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前五名,体育和音乐方面一直都很出色,他还经常担任校文艺会演的主持人,在大家心目中一直是考重点大学的苗子。没想到高考失利,于是他很不情愿地进入了一所普通的大专院校。尽管对专业还比较满意,但是他心里始终感到不是滋味,总觉得这里不是自己该待的地方。

和王同学一样,因高考失利而对上大学失去热情的人有很多。因为高考失利,觉得自己在高中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又看不起身边比自己差的同学,因此很难融入当前的环境。理想大学和现实大学的差距,让他们失去了奋斗目标,丧失了斗志,变得彷徨而且无助。如果他们不能迅速调整好心态,回到现实中来,将长期陷入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困扰,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不是理想专业

身边的故事

我真的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小徐对管理感兴趣,一直想成为一个管理者,高考时就填报了企业管理专业,可是事与愿违,他被录取到了机械及自动化专业。他从小就不喜欢机械类的东西,现在却要学习机械专业,这让他着实苦恼。面对高中喜欢文科的他来说,机械的专业课程他学起来也很吃力。面对既不感兴趣、学起来又吃力的专业,他实在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就业出路,于是他告诉了班主任想要退学的念头。班主任很着急,询问他原因,他说:“我真的很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干什么,我已经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了。”

专业不如意是很多大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原因。像徐同学一样,有的新生所读的是调剂录取后的专业,自己并不喜欢;有些学生从文科转到理科,或由理科转到文科,他们对未来十分茫然。另外,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大学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设立了很多新兴的专业,而大多数学生由于对某些热门专业的迷信和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对某些新兴专业不了解甚至有许多的误解,由此而对自己所读的系或专业不满意。对专业不满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失望甚至迷失。

3.不是理想自我

身边的故事

我怎么变得微不足道了?

大一新生小高说:“在中学,我只顾专心学习,各科成绩优异,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我自己也充满自信。然而进了大学以后,我感到周围同学都很聪明,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唱歌、跳舞、摄影、绘画等样样都有人懂。相比之下,除了读书之外,我似乎样样不如人,变得微不足道,这让我感到很自卑,很压抑。”

很多大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在父母的心中是一块宝,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人物。很多人在高中都曾有过辉煌,都是学校的尖子,重点培养对象。但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换,其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可能导致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4.缺乏人生目标

身边的故事

大学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大学新生小浦说,备战高考时,高中老师一直鼓励大家说:“只要考上大学就好了,大学是很轻松、很丰富多彩的。”尤其是看过电影电视上那些讲述大学生活的故事后,不少人对大学生活十分向往。可是进入大学之后,小浦却发现大学生活和自己想象的反差很大,学习没有那么轻松,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没有如期而至。他原本计划要好好学习,努力拿奖学金的,但是入学三个月以后看到其他同学都不怎么学习,也就随波逐流了。大家都是“你玩我也玩,你谈恋爱我也谈恋爱”,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上大学”“我到底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对于多数高中生来说,考取一个理想的大学就是他们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高中生活过得紧张而充实。进入大学后,对不少同学来说,旧的目标已经达到而新的目标还未树立,因此缺少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过分地理想化,认为大学不该有太大学习压力,甚至不需要奋斗就可以毕业,进入大学后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

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适应性问题,相当一部分同学围绕生活和学习等问题会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焦虑和困惑,这个适应的过程所需时间长短不一。大学生应该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主动积极地去适应学校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和心理的适应能力。

课堂练习

滚雪球

活动目的:

通过此活动,新同学彼此初步相识,加深彼此了解,有助于班级团结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活动步骤:

1.全体同学8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从其中一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3项内容:姓名、来自班级、自己的一项喜好。规则是:当第1个人说完后,第2个人至最后的人都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介绍他人和自己(在介绍的过程中,如果想不起来前面同学的情况,可以请求同组其他同学的帮助)。

2.讨论与分享

(1)当全班各个小组介绍完毕后,请每位同学在组内谈谈在短短十几分钟内认识其他同学的感想。

(2)以“我理想中的大学”为主题,谈谈各自的感受。

(3)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把全组成员一一向班内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