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体育教育改革:隐性体育课程与教育设计

大学生体育教育改革:隐性体育课程与教育设计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隐性体育课程必须是有目的的规范设计的。它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应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其作用范围和施加影响必须按照一定的体育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使之处于意图性和预期性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称为隐性体育课程。

1.隐性体育课程的概念

“隐性体育课程”是相对于“显性体育课程”而论的,即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体育课之外,按体育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进行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统称。其含义为:

(1)隐性体育课程属于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中除显性体育课程之外的所有体育文化要素。

(2)隐性体育课程较偏向于非学术性,但它并不完全排除学术性的内容,例如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科普读物、体育宣传等,其内容明显具有学术性。

(3)隐性体育课程必须是有目的的规范设计的。它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应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其作用范围和施加影响必须按照一定的体育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使之处于意图性和预期性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称为隐性体育课程。

2.隐性体育课程的作用

合理有效地进行隐性体育课程的教育,对于贯彻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1)通过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的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精神给学生传授体育思想、体育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2)多渠道地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弥补显性体育课程的不足。

(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形成终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性格、气质、动机、爱好、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3.隐性体育课程的教育设计

隐性体育课程要有效发挥其固有的功能,不能是随意的或自发的,而应在分析与掌握隐性体育课程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教育设计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设计。(www.daowen.com)

(1)隐性体育课程的构成要素

隐性体育课程即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应包括如下内容:

①按照体育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体育教学目标选择的不指向体育学科内容的实体性体育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图书馆的体育类图书、报纸、期刊,以及由社会传入学校,经教师指导、选择的体育图书、报纸、期刊等。

②按照体育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创造的非实体性的体育精神文化。一是体育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有关体育规章制度、体育管理体制、教师的体育道德规范、师生的体育活动行为要求等;二是非制度体育文化,包括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体育活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体育教育的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教职员工的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锻炼行为方式,以及体育活动的风气与习惯等。

③按照体育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建设的学校体育物质环境构成的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包括学校体育场馆建筑、布局,学校体育的设备条件,体育雕塑、体育宣传标语、条幅,师生的体育运动服装等。在隐性体育课程的构成体系中,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和实体性体育精神文化都是有形的,而非实体性的体育精神文化是无形的,隐性体育课程的结构就是有形和无形的多种体育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隐性体育课程的三大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结构复杂的体系。

(2)隐性体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①一体化原则:设计时,必须考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环境对学生的多种影响,把多项因素统一起来进行一体化设计。

②协调优化原则:构成隐性体育课程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设计时应将各种因素合理组织安排,使之协调一致,处于优化的状态。

③增强特性原则:为了更好地形成特定的学校体育氛围来对学生施加影响,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应有意通过增强或突出隐性体育课程中的某些特性,因人、因事、因地、因时作出安排与调整。

④适应性原则: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融娱乐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⑤控制转化原则:设计时,应对各种外来的体育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利因素,强化积极有利的因素。

⑥因校制宜原则:设计时,应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因校制宜,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设计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体育隐性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