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同于发明,并未改变事物的本质,只是对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进行一次新的组合,从而显现出新的特点和功能。
同一教材、同一年级,不同学校、不同任课教师可上出许多不同特点的体育课,就是因为构成课的基本因素可以被多种方式组合的结果。
1.教学目的
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是多元的,但具体而言,其教学目的必须恰当定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位”由教师而定,依据则是大纲、教材和学生教学目的的定位,犹如建房搭起架构,对课的具体化、形成特点起着提纲作用,对构成课的其他因素的调动、组合产生影响。例如“耐久跑”教材,由于教学目的的定位不同,课程就有不同的特点。
2.作业条件
作业条件包括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等,气象因素也不应忽视。不利的作业条件对其他因素会产生制约作用,如一些教学方法、手段难以运用,一些组织形式不能实现。体育教师还应重视“小环境”的设计和创造。例如:充分利用小场地,以实现容量大的教学;常自制代用器材,以弥补不足;常针对某特定条件赋予情景内涵,使作业条件产生超值效应,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和手段(www.daowen.com)
通过什么媒介可以使由文字或图形反映的体育教材转化为学生生动的体育行为?这就是方法和手段,这是诸多教学因素中很具体又很活跃的部分。方法、手段已有许多前人积累,可借鉴,但运用时绝不可照搬,目的性、针对性是教法、教学手段选择的重要准则。例如“背越式跳高”教材,有的教师选择由低高度向上走的教法,而有的教师则选择由跳高垫逐渐下落的方法进行,如此大的反差却同样都可能成功。
4.组织形式
课的组织形式应是不拘一格的,但应有利于教学过程。如能充分利用作业条件,将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有利于群体和个体都得到表现,有利于课的整体效果。组织形式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有所变化、有新创意,使学生在相应的氛围中感受到课的文化含义。
当上述因素分别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关系时,一节新的课例设计就算完成了。但这一课例在实施时能否取得最佳的效果,还要依靠于教师能力的进一步表现,例如行为、情感投入、应变能力、幽默、风趣等。
体育课创新设计的动机源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以及强烈的批判和创新意识;体育课创新设计能否有所突破,取决于教学目的定位的合理以及对相关因素变革和重组的成功;体育课创新的实施效果还有待于教师能力的更充分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