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俱乐部这种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符合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的要求。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开展这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但体育俱乐部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一周2次的约占47%,一周3~4次的约占37%,一周最少5次的约占13%,未参与锻炼的约占3%[7]。从这组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有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达到高校体育锻炼的要求。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需要应付的学习任务较多,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参加体育锻炼;二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方面的意识不强,部分教学方式仍需要不断改进;三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与忍耐力方面还明显不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体育爱好或兴趣,增加了一定的学习自由度,但未予以合理的引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出现了无序性,体育锻炼的强度与数量等也都无法得到良好的保证。
2.体育俱乐部的师资力量不足(www.daowen.com)
师资力量不足将直接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各项发展要求,尤其是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师团队仍以教授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时尚类的体育专业教师十分匮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活动项目的普及力度愈来愈大,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项目,一些更为时尚的体育活动项目日渐成了大学生群体的流行趋向,如户外拓展、攀岩、越野、蹦极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供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方面不够均衡,从而造成热门项目的师资配备不足、传统项目的师资过剩的矛盾局面。另外,长期以来实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导致诸多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了定向化特征,从而致使即便是推行了高校体育俱乐部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采用过程中依然是套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导致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功能与作用无法真正发挥。
3.体育俱乐部的考评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对大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考评时,都以结构性的考评方法与教师的终结性考评方法为主。其中,结构性考评的突出特征是将运动技能、体育态度、体育知识等融入体育考评内容,教学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体育能力与体育技术、体育态度与体育成绩相结合。但从根本上讲,结构性考评方法依然是以教师的绝对性评价为主,如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测评等内容考评,严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对大学生的考评缺乏客观性与稳定性,存在较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考评体系依然不够健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