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体育的本质及理念的内容不够
多数人对体育的理解也仅限于把体育看成是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认为竞技体育赛事是体育的全部内容,把“胜负”看成是现代体育的代名词。人们对大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了解很少。加之社会上很多人对于体育学科的发展知之甚少,进而也导致了体育学科与群体活动在多数学校得不到重视,体育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不被看好等现象的产生。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让社会大众真正地了解体育的本质是提倡公平竞争、团队精神等,向社会普及体育知识与理念。
另一方面,进入高校后,由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了解上的错误,会使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理想化(学生想在短时间内学到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与实际教学效果形成反差。学生通过传媒得到的关于体育的概况跟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形成反差,进而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高校学生对体育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多一些体育的基本理论、体育概念与本质的知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是什么,并真正理解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2.运动项目设置休闲化倾向严重
由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休闲手段的不断开发与创新,近年来新兴的体育项目不断出现,很多高校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兴趣,对项目的设置盲目求新、求异,在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内容上迎合学生的追时髦、避重就轻等心理,盲目开设了许多新兴的时尚体育项目,从而摒弃了一些传统的、有很高锻炼价值的项目,像器械体操、投掷、体育游戏、跑跳等运动项目。传统的不一定都是糟粕,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其中有许多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既有它的竞技性,也有它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及掌握运动技能,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创造力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这类传统的体育项目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被证明是有价值的。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条件下可以对其做一些修改与变通,以便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即使是一些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也可以经过改革、创新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2]。
3.为避免伤病事故而使身体练习内容过于简化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国家法制化进度的加快,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项目设置数量过多造成体育师资对项目教学的胜任能力不够,这些给体育教学实施造成了负面的心理影响,使学校和体育教师两方面都过于担心发生教学事故,从而造成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手段过于简化,使学生的身体练习量与练习强度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淡化运动技术学习,把体育课变成了简单的项目介绍。再加上体育课班级人数过多,以及体育场地设施的限制,学生课堂练习的密度与强度便很难达到所需水平。(www.daowen.com)
体育的本质是对人自身的改造,决定了学校体育的活动性质是一种直接的实践活动[3]。因此,体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便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学校体育要从实践的体育教学本性出发,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体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
如果没有适当的身体练习,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系列目标便不能实现。科学合理地选择与设置教学内容,才是解决运动损伤、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等问题的关键,一味地淡化技术教学、降低学生的课堂练习量与练习密度会使高校体育教学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与意义。
4.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体育理论知识是对体育实践活动的理性总结与概括,对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是体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了解体育的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体育,才能科学地进行个人体育实践活动。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普遍偏少,一般都是在每学期体育课中集中安排2~4个学时的时间进行体育基本理论教学。在体育理论知识内容的选择上,也多半是以项目技战术理论及规则与裁判法为主,缺乏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与身体安全教育,没有达到体育理论教学的目的,也不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的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的目标。
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应该选择体育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作为体育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教育及体育知识本身固有的标准为依据,而不是以预设的学生行为结果为准绳。体育理论知识的内容庞大而复杂,要想让学生对其进行系统的认识,必须要让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认真学习。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应该系统化进行,而不是只在每学期第一周或者最后一周进行一两次象征性的理论教学,因为在很少的教学时间内很难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基础知识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