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征及意义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征及意义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不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收器。依据主体性,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发展个性,而这要求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在素质教育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产品,而是能动的主体。而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还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而素质教育的层次性,是由素质本身的层次结构所决定的。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征及意义

(一)素质教育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即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众所周知,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内因(内部因素)和外因(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系列)。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而相对学生来说,其余的一切都是客体,都属于外因之列。按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著名的马列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把学生始终作为主体对待,才能敞开他们的内因大门,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教育,因而也才能使外部因素(上述的政治要求等)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部素质,以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素质教育正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这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是对素质教育思想的最关键要求。

依据主体性,素质教育不是把人看作物,而是把人看作人。素质教育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不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收器。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被自己讲授的内容所打动,这样的传道授业,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依据主体性,素质教育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生命体。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因此,素质教育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注重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

依据主体性,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发展个性,而这要求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

依据主体性,素质教育不是生产模式,而是交往模式。从教育的结果看,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成果之一;从教育的过程看,素质教育应当属于交往模式。在素质教育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产品,而是能动的主体。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主体性教育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只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忽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试教育”既不尊重人,也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正是因为后者(“应试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才引发了对“应试教育”的理性批判。而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还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二)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应试教育”不尊重人,还表现在它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地说,就是重视高分。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

素质教育反“应试教育”之道,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教育变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它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大一统的教育,而是一种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便也是差异性教育。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但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

(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指导思想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有研究者指出,“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第一,针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

(四)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这一基本特点有三方面的含义:

1.学生的素质是做人的基础(www.daowen.com)

学生入校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习做人,它包括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却又是最必要的要求。

2.每个人的素质是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

要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个人素质的融合与升华。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地开展素质教育,并通过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种渠道,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从而以此为基础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水平。当然,整个民族素质水平提高之后,又会反转来促进每一个人的素质水平“更上一层楼”。

3.素质教育要为学生打下素质基础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当前知识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很快,一度导致学校的学习内容不断膨胀,但是知识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

如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一样,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也是素质教育的各种特性中尤为重要的特性。如果说主体性是对素质教育思想的最关键要求,那么基础性便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最关键要求。

(五)素质教育的层次性

从纵向来看,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会显示出一定的层次性,素质教育也不例外。而素质教育的层次性,是由素质本身的层次结构所决定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现在一般公认,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层次构成的。

生理素质是素质的最低层次,是纯先天的自然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在结构上和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的综合。过去心理学上所说的素质即指此而言。

心理素质是第二个层次,它是在先天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作用、环境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它尽管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但可以一分为二,即认识—智力因素和意向—非智力因素。它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

社会素质是最高层次,是纯后天的东西,人们后天获得的一切东西,如政治观点、思想认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乃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就应当按照这种层次性来开展工作,既要注意各素质层次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又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依存性。

有人认为,素质本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门术语,本指自然素质而言。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本性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而且社会性还是主要的。据此,我们就完全可以说,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它也应当包含自然素质、社会素质以及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心理素质三个方面。这不是无原则的“扩大化”,而是还事物本来之面目。我们不应死死地抓住心理学上的原素质概念不放。

(六)素质教育的综合性

素质是由各种素质所构成的一个综合体即有机整体,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综合性的基本含义。具体地说,作为综合整体的素质,其各个组成因素具有相互促进或相互影响的内在制约关系,亦即一种素质的发展,会促进其他各种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一种素质的不良,也会使其他各种素质以及整体素质水平受到影响而降低。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素质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