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会给人们带来教育惯性手段的改变,最能适应新技术的是学生和社会人,而不是教师。新技术成功地被教育界普遍接受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应用的心理环境和技术对教育者的尊重,尊重程度将决定它在教育中的普及程度。
任何技术能够生存的前提是绝对不与应用对象为敌,绝对不挑战人类自尊心底线和学科底线,任何技术能够获得普及都是因为它们在顺应潮流,而不是逆流而上。技术能在教育中普及只能证明这个技术的友好性、操作简单性、无师自通性;即使该技术核心非常高精尖,但是给教育和社会人的第一印象如果是友好的并曾在哪里见过的、无悬念的、无前期铺垫的、功能导航明确的、轻松自如的、无难度的、无须前期知识支持的、使用惯性与其他社会流行工具的方法一致的、通过它可以从中获取大量有用信息的、可以通过它即刻解决问题产生回报的等,其就会被大众承认,就会被迅速地推广和接受。这些接受者既是技术应用的既得利益者,也是教育技术的享受者,他们最大的技术享受是舒服,没有感到技术的存在,感觉这些教育中的技术应用与生活当中的技术应用很相像。而成功的教育技术开发者在教育和生活软件的开发当中也不设置明显的界限,不把教育与生活割裂,他们把教育视为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强调教育中的生活。简言之,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心理状态是无技术中的应用、无压力的教育技术。
1.技术自尊心底线问题
教育中的技术与社会普及的技术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教育界年轻教师使用技术的程度高于老教师,尤其职业院校的教师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他们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他们能够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很快地适应社会和学生,很快将新的技术引入教学当中。在职业学校中能够快速使用新的智能化的教学工具的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标榜,他们在使用智能先进工具当中获得同行和学生的尊重,在教学上获得利益,在应用大赛中获得荣誉,在学生中获得沟通和理解,他们的技术吸收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在技术和智能手段上的应用。
而相对高层研究的老教师,长期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他们视教学技术和手段为基础层范畴,出于某种自尊心,不愿接受或过多地接受社会传播过来的知识和先进工具,甚至鄙视刚出台的不成熟的技术应用。这些老教师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行不情愿的、被动式的尝试。例如,在疫情网上教学的实施上,就呈现出大多数高校教师的网络适应能力和使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然这和侧重点不同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归根结底是自尊心在作祟。另外,许多新技术的渗透,突破了许多教师的技术底线,他们可能是某个方面的技术专家,但他们不愿意把教学技术弱点暴露在公众之下,而且这种暴露很快会在教师当中形成反差,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
长此以往,运用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形成了新技术的使用惯性,喜欢新技术、新文化,可以做到无师自通,而且上手越来越快;相反,对新技术运用较差的教师在新技术环境下就形成了一定的技术恐惧感,随着能力逐步下降就会产生不愿意承认的自卑感。
这个问题属于教育技术心理问题,是一个全新而又非常普遍的问题,但是如果在这方面不进行研究,不在技术推进和设计上考虑这些因素,势必会出现更大的两极分化。教育技术心理学是当今教育必须提出来的问题,它与教育技术价值推广非常有关,与使用教育技术和智能技术的代价非常有关,与使用这些先进技术的经济利益非常有关,与自我价值体现非常有关,与人的自尊心非常有关,如果使用的工具让教师在他人的面前产生正面效应,他会努力地去完成。如果使用的工具让教师在他人面前产生负面效应,而且是由于操作引发的,比如由于功能过于专业化使得其他行业的专家看不明白;比如找不到功能;比如界面字过小,感到费劲;比如指法不灵活,经常误操作;比如按键面积过小,经常触摸到其他功能,尤其在集体作业或者集体使用某一个工具的时候,出现比对性的差异,将会使人们对教师有不同的评价。
2.教育技术抵御心理
在教育工具的应用当中,经常出现先入为主的现象,出现由于技术偏差和认识不到位产生抵制新教育技术工具和新技术概念的现象,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来自多方的压力,有的是因为与自己的技术有所冲突等产生抵御;也有的是因为在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在这方面技术上受到过挫折或者在考试成绩上受到过打击而产生抵制这方面技术的行为,当然也存在着国内和国外通过比对后产生厌恶感而抵制的现象。
这种厌恶感和抵制情绪会在教育技术人员当中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此人是一个技术方面或是教育方面的领导人,他将会把这种情绪蔓延到他所领导的、可能影响的范围,甚至在行政上和行动上采取不使用、不引进、不支持的态度和行为。
以上这些现象有的问题是不可扭转的,有的问题是需要开放的技术眼界和一定的技术胸怀才能解决的。除此之外,如果将这些教学平台和技术工具隐藏起来,不显现它们的技术特征,而是在教育的平台外表或者工具外表上显现教育外特性,甚至是生活外特性,并制作成教师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即从设计心理和教育技术的应用心理上有意回避以上问题,就会无形中解开技术应用的心结。
有些技术抵制来自莫名的心理感觉,或者是一时情绪上的传染,或者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新技术带来的不快,这种不快可能出于身体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技术推销员形象或者推销方式的因素,也可能出于技术界面和新的概念让人不可接受等因素,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对这个技术应用到教育和教学中的一种无形的抵制情绪。(www.daowen.com)
这样的抵制情绪是可能随着时间逐渐衰弱和抵消的,在某些环境和条件下该技术的使用能够使本人自尊心得到满足,甚至可以在这当中获得成就的时候,其会主动放弃或无形中放弃,或者无形中改变自己的原有的坚持和抵制。但是以上的改变和放弃抵制一般是绝对不会被承认的,这种坚持和抵制的放弃一定是在自尊心不受到攻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这是一种技术观点的变化,是技术情绪下的转变,甚至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现象。
情绪、环境、心理等因素成为影响技术应用和推进的关键,所以推进教育技术平台的应用和推进教学工具的使用,一定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才能够让教育者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吸收和被感染。当大众都在使用和推崇这个平台的时候,它的感染力将会是最强的,因为大家都在议论其优点和缺点,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从技术顺应的角度来看,就会产生少数人不甘于落后而放弃自己观点的可能性,当技术用得非常成熟的时候,甚至成为本课程和本学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工具在教育专业和经济专业等学科案例分析中就成为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又比如计算机C语言被称为计算机开发和教学当中的必备工具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将会自觉地捍卫和维护这个工具和平台,并且把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专业自信心绑定在一起,将这些工具平台的发展生态、应用生态与自己的研究绑定在一起,形成天然的、专业的技术自尊心,由于这种心理的出现将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其他工具的插入和出现,除非其他工具和技术大大弥补了现有工具的特性和不足,大大发展了原来工具的特性才会引起关注和观点的改变,比如说在网络教育当中普遍使用潘森语言进行网络语意挖掘,大大弥补了C语言在这方面的不足,而且其能够直接体现出网络教育中的优势现象。
3.如何处理技术与心理关系的问题
教育技术平台和软件首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惯性和生活惯性(特殊的学科问题除外),它的界面、名称、功能名称不能有过多的外来词和创意性,不能有不符合人们习惯的功能,名字不能出现二义性,不能出现学科的冲突,不能在布局上与人们惯用方法抵触,不能将常用的功能放在非常难以寻找的地方或违反人手法习惯的地方,比如说键盘的分布违背人们指法的规律,词的联想违反教育当中学科的惯性用语,字体的大小和颜色所带来的疲惫程度违反设计规律,字体的大小的不可变性的设计排斥了相当一部分老教育家的使用等。
当人们碰到以上情况时,从心理状态上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无可奈何地放弃。
(2)产生焦躁情绪。
(3)迫于工作不得已请教他人,但心里非常不舒服。
(4)委托他人操作,仍然处于不会不懂状态。
(5)永远放弃,甚至否定该项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和推广。
(6)对这项技术不屑一顾,甚至对这项技术横加指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