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美网络游戏对抗性内容美学的特征比较研究结果

中美网络游戏对抗性内容美学的特征比较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歌的艺术风格及美学特征在中国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诗歌一直影响着中国古典歌舞、戏曲、绘画、传奇、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如今“诗意”仍是某些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

中美网络游戏对抗性内容美学的特征比较研究结果

1.文学

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涉及诗、赋、词、曲、杂剧、小说散文等,为便于表述,大体上分为诗赋、词曲、小说三类。

诗赋。“中国文学的长河,是以诗歌为主流的……”[8]一是说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了;二是指中国历代作诗的人数众多,作品数量大;三是表明诗歌对其他艺术形式有较多的影响和渗透。中国的诗歌以诗经、楚辞汉乐府为源头,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南北朝民歌,到唐朝发展到顶峰,至宋元明清,诗歌的流行与创作延绵不断,成就斐然。只是到了近代,受文化运动及西方诗体的影响,推行白话诗,以致以唐诗为代表的格律诗一蹶不振。

赋与楚辞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至汉代曾取代诗歌兴盛一时,以致有汉赋之称,然至东汉中叶赋又向诗歌靠拢,演变为抒情小赋。诗赋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有此消彼长的规律,然就总体而言以诗为主、以赋为辅。

诗歌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古代文人曾以诗取仕、以诗交友,诗作往往代表文人的学识水平和社会地位。诗歌的艺术风格及美学特征在中国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诗歌一直影响着中国古典歌舞、戏曲、绘画、传奇、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如今“诗意”仍是某些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

词曲。词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隋代,它是一种配合宴乐用以歌唱的诗体。中唐以后,文人们开始词的创作,至晚唐五代,文人词得到长足的发展。北宋以降,苏东坡一改延续五代的柔艳词风,拓展了词的题材和境界,使词取得和诗同等的地位和功能。苏东坡是以诗为词,而处于北宋南宋之间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则以文为词,其散文化风格使宋词面貌为之一新。斯时的著名词人还有李清照陆游等,其作品或叙国破家亡之痛,或抒爱国情怀,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词的辉煌时期是宋代,至元明清,虽然创作量很大,明词比较平庸,清词虽现复兴迹象,然创新性不足,只能算延续中的收获

宋金对立时期,民间歌曲吸取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散曲。散曲在元代得到较大发展。散曲既可以像诗词那样抒情写景,又是元杂剧的曲词。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元代经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纪君祥等人的努力,杂剧达到鼎盛时期。其代表性的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等一直流传至今。元代的散曲和杂剧,合称“元曲”,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小说。关于小说的渊源,鲁迅先生认为:“在于神话与传说。”[9]袁行霈先生则指出:“中国小说可分为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类。”“文言小说源自上古神话,运用文言,主要是表现士大夫文人的思想趣味,作者与读者都是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白话小说源自唐代中叶的市井伎艺,运用白话,主要是表现市民的思想趣味……”[10]中国小说又可分为志怪、志人、传奇、话本、章回小说五类,前三类是文言小说,后两类大多是白话小说。

志怪小说自魏晋至清代一直没有中断过。东晋的《搜神记》、唐代的《玄怪录》、宋代的《稽神录》、明代的《剪灯新话》、清代的《聊斋志异》是其代表作。志怪小说记述神奇怪异之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志人小说自南唐至清代也没有中断过。南朝宋的《世说新语》、唐代的《隋唐嘉话》、宋代的《唐语林》、明代的《何氏语林》、清代的《今世说》是其代表作。志人小说记录官僚、士人的逸闻琐事。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都是短篇。

传奇是唐代新兴的小说体裁,内容是搜奇记逸,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不限于神怪。《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是其代表作。宋元话本小说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它是市民阶层的新兴文艺形式,是游艺场所“说话”艺人的底本。话本分“小说”与“平话”。小说是短篇,代表作如《碾玉观音》。平话篇幅较长,要分多次才能讲完,代表作如《全相平话五种》。

明清时期,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走向繁荣。元末明初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明中叶到明末产生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金瓶梅》;清代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其中《红楼梦》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至今脍炙人口。

2.绘画

中国的美术发展涉及绘画、书法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现以绘画为代表进行简述。

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史前的陶器纹饰,先秦的青铜器纹饰及壁画、帛画,汉代的画像砖石已能刻画历史故事。但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供人欣赏的艺术,出现在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专业画家,如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等,他们以画道释及同时代人物为主,注重人物精神风貌的刻画。长卷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斯时是山水画发展的萌芽时期,主要作人物的背景衬托。此时已出现绘画理论专著,如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阎立本、吴道子、张萱与周昉是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绘画题材与表现技巧不断丰富,宫廷画、道释画、仕女画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到盛唐时期,山水画与花鸟画先后分科独立,成为比较成熟的画种。展子虔和李思训创设了青绿山水画派,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绘画意境。花鸟画以薛稷和边鸾最为著名。唐朝的绘画理论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最为著名,它强调了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www.daowen.com)

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五代时期绘画的中心是南唐和西蜀,此两地偏安,且统治者喜欢绘画,故延揽人才,建起宫廷画院。此时的著名画作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宋代的文化事业比较繁荣,宫廷绘画、文人绘画、世俗绘画都得到很大发展。宫廷画院的机构和规模得以充实,画院人才济济,宫廷绘画追求严谨工细,注重写实。此时的文人士大夫如李公麟、苏轼、文同等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他们的绘画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不拘泥于写实。风俗绘画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此图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真实性和艺术表现的生动真切,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杰出作品。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到了近代,中国的绘画有以下特点:其一,文人画从民间美术中吸取更多的营养,使中国画出现了超越古人的雅俗共赏的新格局,上海画派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二,强调吸收外国文化艺术的经验,广东岭南画派在借鉴日本绘画经验方面表现明显;其三,新的阶级力量要求艺术为他们的政治斗争服务,太平天国壁画和辛亥革命时期的讽刺漫画表现最为突出。另外,中国近代开始学习外国经验进行美术教育蔡元培先生还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3.戏曲、歌舞

中国戏曲相较歌舞成熟较晚。“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歌舞和祭祀。”“经过漫长的孕育,到了宋代,杂剧这种形式便发展起来,金代又出现了院本。宋杂剧和金院本是中国戏曲的雏形。”[11]

中国戏曲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从金代末年到明代初年,集聚于元大都(北京)的一大批杂剧作家创作出流传深远的戏曲作品,如《西厢记》《窦娥冤》等。与此同时,在中国南方的民间,还流行称为“南戏”的戏曲形式,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成熟作出了贡献。

到了明代,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传奇”繁荣起来,这时的“传奇”不是指小说,而是指戏曲之长篇者。著名作品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传奇这种戏曲形式在清代得以延续,如洪昇的《长生殿》等。清代最繁荣的是地方戏,中国的地方戏率先成熟的是流行于苏州地区的昆腔。尔后江西的弋阳腔、湖北的皮黄戏、陕西的秦腔等相继发展成熟,并纷纷进京演出,争奇斗艳。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将徽调与皮黄戏融合演变为京剧。由此,号称国剧的京剧便一路发展兴盛开来。

中国的歌舞源于古代的巫术活动。周代将前人歌舞整理为“六乐”,除用于祭祀外,将其纳入礼教,进行以乐施教。记载中国原始歌舞戏的诗歌是屈原的《九歌》,称之为歌舞戏的滥觞。到了秦汉时期,朝廷除设“奉常”掌管祭祀外,又设“乐府”,专管采集民间歌舞并教习乐舞,汉代乐府为中国歌舞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唐代乐舞既有对汉代礼乐的传承,又有对民间歌舞的整理,更重要的则是対异邦乐舞的吸收、融合,乐舞艺术臻于鼎盛。有唐一代,歌舞成为全民性的文化行为,上至帝王,下到百姓,都广泛参与乐舞活动,宫廷乐舞、表演性乐舞及民间歌舞,呈现一派异彩纷呈、争相斗艳的局面。宋代以后,宫廷乐舞已见衰弱,宫廷娱乐形式逐渐被戏曲取代。一方面古典歌舞的形式和元素被融入戏曲中去,另一方面歌舞活动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民间,成为民间自娱自乐的活动。

4.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的传统艺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审美价值取向必然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受民族心理的影响,同时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就中国的文学艺术而言,袁行霈先生认为有四个特色。一是诗是主流,他认为:“中国的小说、戏剧都有一种向诗歌靠拢的倾向,或者说有一种诗化的倾向。”他还指出,中国的绘画艺术,大多追求诗的境界和意趣,画论和诗论都讲究神韵和意境。二是尚善的态度,中西文学都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但西方文学把“真”放在第一位,中国文学把“善”放在第一位。这有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12]儒家以仁义为善,道家以自然为善。其三是乐观的精神,就是说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讲究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有一个喜剧结尾。其四是含蓄美,含蓄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中国的诗歌往往因其篇幅短小,特别注重含蓄;中国的写意画也常运用含蓄手法表达意趣。

就中国的绘画艺术而言,其审美特征可归纳为:其一,以善为美,以物比德。中国绘画也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讲究以物比德,寓意崇善。如用“岁寒三友”喻君子之风。其二,注重神韵美。中国绘画讲究以形写神,力求刻画物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以形写神是为了“达意”和“传神”。其三,追求意境美。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中国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特别讲究情景相融、虚实相生,不但追求象外之象,更追求象外之意。

中国戏曲歌舞的美学特征,可以戏曲为代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古典的和谐美: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中国传统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形式,构成戏曲的诸因素之间讲究和谐统一,如礼与乐、情与景、情感与理智、抒情与叙事等等。中国没有本质意义上的悲喜剧,悲剧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喜剧也鲜有对丑恶的露骨揭露,抒情叙事都比较含蓄。其二是诗意的抒情美:中国戏曲源于抒情诗,并与歌舞联结发展,抒情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国戏曲以唱为主,这是由它的抒情性所决定的。其三是表现的形式美:中国戏曲不注重写实,而是注重抒情写意,它的情节比较简单,但表演形式却比较复杂,唱、念、做、打均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同时,它的抒情达意是采取虚拟化的表演方式,一根马鞭就可以表达牵马、上马、骑马等一系列动作与含义。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体现了它的形式美。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以善为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不乏优美、壮美的作品,但其总的审美取向是以善为美,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和戏曲歌舞皆如此。故以善为美是中国传统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2)以和谐为美。当代美学家周来祥先生指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就是以和谐为美。”[13]和谐体现在作品内容上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体现在作品内部结构上是诸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均衡。在表现手法上多采取含蓄、写意的方式。戏曲是如此,绘画等艺术也是如此。(3)意境美。追求意境美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描摹景物、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均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美。(4)神韵美。古人作诗论诗讲究神韵,到清代的王士祯,则把“神韵”作为作诗的根本要求和论诗的审美标准。绘画更是讲究“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中国的文人画则把对神韵视为绘画之圭臬。(5)形式美。中国艺术的形式美集中体现于传统的戏曲艺术。以京剧为例,京剧艺术集语言、音乐、表演于一身,音乐的曲牌、舞蹈化的表演和诗歌化的语言,唱、念、做、打无不体现程式化、虚拟化的形式美。在中国的诗词与绘画艺术中也追求某种的形式美:诗词讲平仄、韵律、格式,常体现有别于西方诗歌的独特的形式美;绘画艺术中的以线造型及近乎程式化的构图,也显示出中国特有的形式审美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