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肇始于先秦诸子,并逐步发展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乃至治国理念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儒家
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的学说为代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含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仁者人也”,即为人之道。如何使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这也就是儒家推崇的忠恕之道。
孔子重礼,这里的礼,一是指礼仪,二是指社会制度。孔子所处的年代是政治动乱、礼崩乐坏的年代,他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经解》)。他推崇的礼是周礼,到处呼吁“克己复礼”,要恢复周朝的社会制度。而恢复礼制的基础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正名的方式确定人在社会中的尊卑地位和社会关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学说的特点有二:一是性善论。人为什么是性善的?他解释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并将其归纳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2]以此解释孔子学说的人性根源。二是民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简言之,孔孟之道,主张人要行仁道,国要行仁政。追求社会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对暴力行为是排斥的。
2.道家
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的学说为代表。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其自然。他的治国之道是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他的人生哲学是要人无知无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他主张不争主义,“不尚贤,使民不争”。他反对战争与暴力,“兵者不祥之器”,“师之所出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庄子的政治哲学与老子一样主张不治之治。他的人生哲学是出世主义,不问人间是非、善恶、得失、祸福,一切只是达观,顺其自然。
总之,道家思想的主旨是全生避害,对暴力行为也是排斥的。
3.墨家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学说的核心是“兼爱”。墨子及其门徒出身于游侠,具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墨子也讲仁义,但他说的仁者之爱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像孔子讲的爱有差等。墨子倡导兼爱的方式是兴利除害,“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4]。墨子以功利讲兼爱,这也区别于孔子的学说。墨子及其门徒组成的军事团体反对侵略战争,只愿意参加限于自卫的战争,主张“非攻”,反对以强凌弱。(www.daowen.com)
4.法家
所谓法家,是指依法治国的一个流派。胡适先生认为:“故我以为中国古代只有法理学,只有法治的学说,并无所谓法家。”[5]战国以降,礼崩乐坏,儒家学说的治国方略难以实现,于是商鞅、申不害等人在各自的国家推行依法治国,并取得明显的功效。后来韩非子总结商鞅等人的治国经验,并结合先秦诸子的法理思想,著成《韩非子》一书,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人的性恶论,源于韩非的老师荀子。法家认为,人本性恶,需用法治去除恶源。韩非子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6](《韩非子·八经》)法家的治国之道以“势、法、术”驭民,必导致强权、酷刑。
5.宗教
佛教从公元元年前后(约西汉末东汉初)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传教和发展过程中与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佛教教义的核心是人生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信仰佛教并修行的目的是祛除贪嗔痴恋,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状态。佛教主张普度众生和自我解脱,其伦理及戒条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东汉中期)。它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一定的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其进行了宗教性的阐释。[7]但道教与道家毕竟有所不同,如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而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佛教与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民族心理乃至文化艺术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就诗歌而言,陶渊明、王维的诗歌受佛教影响较大,而号称“谪仙人”的李白的诗歌则受道教影响很大。佛教与道教对中国文学、绘画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世界其他宗教相比较,它并不排斥异教,主张和谐与包容。道教秉承道家观念,主张天人合一与全生避害。它们都反对杀戮与暴力行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人类发展史上,有文献记载的因宗教问题引发的战争和暴力,大多与佛教、道教无关。
在先秦诸子的治国学说里,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道家主张无为,唯有法家推行依法治国,对内鼓励农耕,对外鼓励征战,对国对民是不排除暴力行为的。但在先秦文化中,法家不算显学,其代表人物多为政客,相比较儒、墨、道,似乎很另类。中国的宗教主张普度众生或全生避害,倡导包容与和谐。
总而言之,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社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反对诉诸暴力。在国与国之间,反对恃强凌弱的不义之战。即使所谓的兵家文化,也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