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论语》第三节:修辞学解析问题

《论语》第三节:修辞学解析问题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爲名物典章之考據不同,因而解釋不同。……本節將透過修辭學,分析《論語》之解釋問題。另一説法將“學則不固”連同“君子不重”一起解釋,實誤。本章“是禮也”,有解作直述句,有解作反問句,當以俞之説是。本章爲反問兼比喻之辭,“匏瓜”若釋爲“星名”,則與下文“繫而不食”全無關係,宜從《集解》釋匏爲“瓠”。

《论语》第三节:修辞学解析问题

歷代注解《論語》者,不下千百餘家,而諸家訓釋,往往各執一詞,仁知互見,考其原因,正如董季棠所云:

《論語》經文,每有種種異解。探其原因:一爲經文簡賅,字少意多。……二爲孔子説話含蓄,常有弦外之音。……三爲歷史故事有出入。……四爲名物典章之考據不同,因而解釋不同。……五爲門户之見。……六爲訓詁不同。……七爲假借用字。……八爲異字。……九爲錯簡。……十爲章節之分有異。……十一爲句讀不一。(《論語異解》)

近世學者,有專論《論語》之異解者,除董季棠《論語異解》外,有弓英德《論語疑義輯注》、黄寶琪《論語注疏疑誤辨正》等等。

本節將透過修辭學,分析《論語》之解釋問題。

1.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集解》:“孔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是此章有兩解。“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過則勿憚改”屬排比,每句意義獨立,孔釋“固”爲蔽,甚當。另一説法將“學則不固”連同“君子不重”一起解釋,實誤。

2.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

《集解》:“鄭曰:凡繪畫,先布衆色,然後以素分佈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

《集注》:“繪事,繪畫之事也。後素,後於素也。《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後素功。’謂先以粉地爲質,而後施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

此章有兩解,一謂“繪畫然後以素”,一謂“繪畫後於素”。“繪事後素”與下文“禮後乎”映襯,禮後於忠信,繪畫後於素,朱子之説是。

3.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

《集解》:“孔曰:雖知之,當復問,慎之至也。”

《集注》:“敬謹之至,乃所以爲禮也。”

《古書疑義舉例》:“此章乃孔子嘆魯祭之非禮也。魯僭禮之國,太廟之中,犧牲服器之等,必有不如禮者。子入太廟,每事問,所以諷也。或人不諭,反有孰謂知禮之譏,故夫子曰:是禮也?也讀爲邪,乃反詰之詞,正見其非禮也。”

本章“是禮也”,有解作直述句,有解作反問句,當以俞之説是。考《論語》中所見孔子駡人,多用反問,如“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均是。

4.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公冶長》)

《集解》:“包曰:‘既然子貢不如,復云吾與女俱不如者,蓋欲以慰子貢也。’”

皇《疏》:“《爾雅》云:‘與,許也。’仲尼許子貢之不如也。”

是有兩解,一爲“夫子與子貢俱不如顔淵”,一爲“夫子許子貢不如顔淵”。本章“回也聞一以知十”是誇飾,孔子謂“吾與女弗如也”亦屬誇飾,何説是。

5.宰予晝寢,子曰:“朽不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公冶長》)

《集注》:“晝寢,謂當晝而寐。言其志氣昏惰,教無所施也。”

《筆解》:“‘晝’,舊文作‘畫’字……宰予四科十哲,安得有晝寢之責乎!”

《資暇録》:“寢,梁武帝讀寢室之寢。‘晝’當作‘畫’字,言其繪畫寢室。”

孔子駡人多用設問,鮮用比喻,“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當是指“畫寢”之事,爲直述句,梁武帝之説是。

6.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述而》)

《集解》:“包曰:‘老彭,殷賢大夫,好述古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

鄭《注》:“老,老聃。彭,彭祖。”(www.daowen.com)

邢《疏》:“老彭即《莊子》所謂彭祖也。”

本章屬比喻,本體和喻體當有共通之處,諸家訓釋,以何氏較爲近理。

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

《集解》:“《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讀至命之書,故可以無大過。”

《釋文》:“魯讀‘易’爲‘亦’。”

《集注》:“卒與五十字相似而誤分也。”

《群經平議》:“五十疑吾字之誤。蓋吾字漫漶僅存其上半則成五字,後人乃又加十字以補之耳。”

諸家訓釋“五十以學《易》”,多有不同看法,然均令人難以滿意。考《述而》篇多誇飾之辭,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三月不知肉味”、“發憤忘食”、“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等均是,此章疑亦爲誇飾,意謂年紀大看《易經》當無過錯。

8.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罕》)

《釋文》:“賈音嫁,一音古。”

“賈”可解作“價錢”,又可解作“賈人”。本章爲比喻,子貢以孔子懷道不仕,故以美玉作喻,孔子謂“待賈者也”是指正待知遇。宜作後一解法。

9.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子罕》)

皇《疏》:“嘆顔淵爲譬也。”

朱《注》:“穀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穀曰實。學而不至於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貴自勉也。”

此章爲比喻,當有所指,皇《疏》謂嘆顔淵,實較朱《注》爲勝。

10.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

皇《疏》:“孔子不問傷馬,唯問傷人乎?是重人賤馬。”

《釋文》:“一讀至不字絶句。”

是解釋有二:一爲“不問馬”,一爲“先問人,後問馬”。本章屬映襯,“傷人乎”、“不問馬”可看出孔子重人賤畜之仁德,皇説是。

11.“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陽貨》)

《集解》:“匏,瓠也。”

皇《疏》:“匏瓜、星名也。”

本章爲反問兼比喻之辭,“匏瓜”若釋爲“星名”,則與下文“繫而不食”全無關係,宜從《集解》釋匏爲“瓠”。錢穆《論語新解》云:“匏瓜味苦,人所不食……匏瓜繫於一處,人不食之,我不能如此,故周流求行道於天下也。解説正合此比喻。

【注释】

[1]黄焯、王慶元:《略談黄季剛先生對十三經白文的斷句》,見《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3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