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話行文時,將平敘的語氣改變爲詢問的語氣,叫作設問。
設問主要分爲兩類:一爲提問,一爲激問。現在多數修辭著作稱“提問”爲“設問”,“激問”爲“反問”(反詰),看作兩種辭格[15]。
提問易於引起讀者之注意及思考,又可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則易於表達作者之心意。
反問可以激發讀者深思,突出全文的中心,並兼有感嘆和疑問的語氣,使文句生動而有餘韻。又因從反面襯出正面,故文句更有説服力。
《論語》中記載了不少孔子弟子及時人的疑問和孔子的解答,此種表達手法,可視爲一種設問技巧,故此《論語》中使用設問是很多的。就算撇開此種疑問不計算,《論語》中可看到的提問和反問也是不少的,現分録如下:
(一)提問
1.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2.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泰伯》)
3.吾何執?執射乎?執御乎?吾執御矣。(《子罕》)
4.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同上)
5.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憲問》)
6.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同上)
7.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
8.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同上)
9.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同上)
10.吾之於人也,誰毁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同上)
11.“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季氏》)
12.“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
13.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14.女爲《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陽貨》)
15.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爲之猶賢乎已。(《陽貨》)
(二)反問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2.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
4.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爲政》)
5.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爲政》)
6.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爲政》)
7.“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奚其爲爲政?(《爲政》)
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爲政》)
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10.“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八佾》)
11.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12.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
13.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
14.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
15.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
16.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里仁》)
17.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里仁》) (www.daowen.com)
18.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長》)
19.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公冶長》)
20.棖也慾,焉得剛?(《公冶長》)
21.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公冶長》)
22.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雍也》)
23.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雍也》)
24.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雍也》)
2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26.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吴爲同姓,謂之吴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述而》)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28.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子罕》)
29.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
30.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爲酒困,何有於我哉?(《子罕》)
31.顔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爲慟而誰爲!”(《先進》)
32.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先進》)
33.由之瑟奚爲於丘之門?(《先進》)
34.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爲學?(《先進》)
35.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
36.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顔淵》)
37.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顔淵》)
38.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顔淵》)
39.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顔淵》)
40.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顔淵》)
4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顔淵》)
42.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顔淵》)
43.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顔淵》)
44.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子路》)
45.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46.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子路》)
47.“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爲君難,爲臣不易。’如知爲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爲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子路》)
48.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49.“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毁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内也。(《季氏》)
50.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説,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陽貨》)
51.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陽貨》)
52.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
53.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
54.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陽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