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層遞:《論語》修辞研究,使文句整齊流暢,遞升遞降

層遞:《論語》修辞研究,使文句整齊流暢,遞升遞降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文時,把有聯繫的事物,按序一層一層地表達出來,稱爲層遞。用層遞,言而有序,可使文句顯得整齊、流暢。《論語》中,有層遞出現,包括遞升和遞降。孔子便説出殷因夏、周因殷的道理,層層深入,得出百世可知的結論。

層遞:《論語》修辞研究,使文句整齊流暢,遞升遞降

行文時,把有聯繫的事物,按序一層一層地表達出來,稱爲層遞。

運用層遞,言而有序,可使文句顯得整齊、流暢。由於内容層層深入,可使讀者深入認識,加深印象。

層遞可分爲遞升和遞降兩種[7]。遞升是把要强調的語辭放在最後,遞降則是把要强調的語辭放在最前。

《論語》中,有層遞出現,包括遞升和遞降。現分述於後:

(一)遞升

一般來説,遞升的使用,是較遞降爲多,《論語》中所見的現象亦是如此,現將遞升的例子分録如下:

1.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學而》)

此章謂孝悌之人,當不會犯上,不會犯上之人,當不會作亂。層層深入,道出孝悌爲仁之本。

2.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亦可知也。”(《爲政》)

此章記子張問孔子知否十世後的情况。孔子便説出殷因夏、周因殷的道理,層層深入,得出百世可知的結論。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此章分三層:知之、好之、樂之。以最後一層樂之爲勝。

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

此章分兩層,謂齊若改革,則可追上魯國;魯國改革,則至於大道。

5.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

此章分四層:共學、適道、立、權。層層深入,最後説明權之難能可貴。

6.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顔淵》)(www.daowen.com)

此章分三層:兵、食、信。先説出不得已而去,則可去兵,再説出必不得已而去,則去食;從而講出民無信不立的至理。層層深入,使人知道信較兵、較食更爲重要。

7.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顔淵》)

此章分三層:文、友、仁。説出文的作用是會友,會友的作用,是輔仁。于此可知君子博學於文,其最終目標爲行仁道。

8.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子路》)

此章分六層: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禮樂不興、刑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由名不正開始,層層深入,説出結果是民無所措手足。於此可見正名之重要。若省去中間各層,只説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則實難以使人明白,於此可見使用層遞之重要。

9.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

此章分三層: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由修己以敬開始,繼而安人、安百姓。

10.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遜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爲賊。”以杖叩其脛。(《憲問》)

此章駡原壤,分爲三層:幼不遜悌、長無述焉、老不死爲賊。

11.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衛靈公》)

(二)遞降

遞降的使用,一般來説,較遞升爲少,《論語》中所見亦是一樣,舉例如下:

1.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不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党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曰:“今之從政者如何?”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此章説出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分爲三層:一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一是宗族稱孝,鄉党稱悌;一是言必信,行必果。

2.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憲問》)此章説賢者退守自請之方,共四層:辟世、辟地、辟色、辟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