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教育改革:信息化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教育改革:信息化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教育改革应落实在教学改革上,教学改革不应只注重内容、手段和方法,更应重视对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几乎所有的多媒体系统都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与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现代教育改革:信息化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培养出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包括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一代新人,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因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包含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信息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显然依赖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还因为各个学科(不管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的学科)教学的深化改革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环境的支持。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育改革应落实在教学改革上,教学改革不应只注重内容、手段和方法,更应重视对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而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增加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这几个要素不是简单、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所谓教学模式正是由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二)现代教学媒体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学媒体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和核心,包括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媒体,如音像技术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等。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对教育、教学过程来说,它们所具有的特性,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丰富的交互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认知主体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音像技术媒体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多媒体技术支持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甚至是教学(学习)策略。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发挥认知主体作用。

2.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信息的获取(www.daowen.com)

现代教学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信息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知识密切相关,获取大量的信息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的效果要好得多。

3.非线性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信息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那么就形成一个超媒体系统。目前几乎所有的多媒体系统都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与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发现式学习策略有机会使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探索、发现,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加工,然后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利用,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处理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才。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原理”,它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用来指导实际教学过程,为“如何教”及“如何学”提供具体处方的理论。这门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以来已发展为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理论。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完全围绕如何帮助教师的“教”而展开。经过教育技术专家多年的努力,这种教学设计已形成一套相当系统、完整且有很强可操作性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显然这种教学设计理论是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服务的。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迅速普及,这种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的。这种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处于中心位置,教师应围绕学生转(而不是相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