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鉴的编撰过程中,使用的编撰标准和通用术语具体如下:
1.鱼类图片的种类鉴定
水下拍摄的每张鱼类图片都需要确定种名后方能收录到图鉴中。然而,多数图片并不能完全展示鱼类的系统分类特征,因此,我们采用形态分类与系统分类相结合方式进行种类鉴定,并且遵循不确定的种类坚决不予收录的原则。参考的鱼类图谱包括Reef Fish Identification:Tropical Pacific、加藤昌一先生所著的系列珊瑚礁鱼类图谱和一些权威网站的图片信息等,主要参考的系统分类学书籍包括《南海鱼类志》《中国海洋鱼类》和相关纲目的《中国动物志》等。种的鉴定主要是通过与权威鱼类图谱比对形态特征,对于一些疑难种类也结合系统分类手段。
2.图注中的鱼类长度
本书的鱼类图片下方注释了拍摄对象的参数,包括中文名、全长、发育期和拍摄水深等。由于鱼类处于游动状态并且与拍摄者有一定距离,我们无法对其全长做精确测量,只能在完成水下拍摄后当天整理出来其目测估算值,数据不可避免存在一定误差,仅供读者参考。
3.图片白平衡
进行水下拍摄时,自然光中红色波长的光线在水深3m以上就被完全阻隔,橙色波长光线只能到达10m水深,因此,在自然光条件下拍摄的照片往往会出现偏绿色或者偏蓝色。使用闪光灯可以补充红光、橙光,还原鱼类本身色彩,但由于闪光灯功率和水体透明度等因素的限制,某些情况下拍摄对象并不能得到充足补光。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对大部分图片都做了后期的白平衡修正,这种修正依赖的是个人的经验和对色彩的判断力,因此修正结果可能无法与实际颜色达到完全一致,请读者们谅解。
4.种类的学名和中文名
由于分子生物技术在系统分类学中的广泛运用,许多珊瑚礁鱼类的科、属和种名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书中大部分种类的学名依据WORMS数据库,中文名依据《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英文名依据的是Reef Fish Identification:Tropical Pacific第二版。
5.鱼类的体色和斑纹
许多珊瑚礁鱼类在不同生境或者在个体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存在体色方面的差异,有时候这种差异是巨大的,并且拍摄图片的光线强弱和后期程度可能会进一步放大差异。在筛选图片过程中我们有意识把具有体色差异的同种个体尽量列入,但终究不能非常全面,读者可能会遇到实际观察个体的体色特征与图鉴展示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
6.分类和排序
图鉴每个种的分类和排序依据的是基于Nelson分类系统的《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主要排序结构为依据该系统将所有种归入各自的科,同一科的各个属按照拉丁文首字母排序,同一属的各个种按照拉丁文首字母排序。同时,结合书中个别属或者种的特殊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对排序进行了微调,比如雀鲷科中的双锯鱼亚科和科中的拟花亚科,它们具有独立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因此将其单独列在该科后面更有识别性。
7.名词释义
体盘宽:本书指体呈盘状并具有细长尾巴的科鱼类,使用身体盘状部分的宽度描述其体型大小。(www.daowen.com)
幼鱼:指仔稚鱼发育为具有成鱼形状特征的未性成熟个体。
成鱼:指由幼鱼发育成的具有鲜明的区别于其他种类形状和分类特征的性成熟个体。
亚成鱼:介于幼鱼和成鱼之间的发育阶段,少数鱼类该阶段有较明显的形态特征。
性逆转成鱼:本书特指鹦嘴鱼科和隆头鱼科鱼类个体中体色更鲜艳、个体更大、数量更少的雄性成鱼,是种群中个体发育的终极形态,具有最高繁殖优先权。
珊瑚岬:突出于珊瑚礁礁盘结构的尖形礁体。
礁凸起:低潮时可能会露出水面的小型礁体结构。
向海礁坡(坪):礁盘结构中与大海水体直线距离更近的一侧礁坡(坪)。
8.环礁的平面和剖面结构
南沙群岛环礁结构平面示意图
南沙群岛环礁结构剖面示意图
9.鱼类外部形态术语
鱼类外部形态术语示意图
10.鱼体斑纹术语
鱼体斑纹术语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