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斑马鱼肠道超微结构及细胞分布差异探究

斑马鱼肠道超微结构及细胞分布差异探究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斑马鱼肠道的前、中、后三段的细胞形态基本无明显差异,但分布上略有区别。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以高柱状的柱状上皮细胞为主。前肠纹状缘结构清晰,与细胞间紧密连接。游离端上皮细胞细胞质内线粒体具有量大、电子密度极高、嵴明显、两种形态的特征。杯状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后肠的分布密度高于前肠和中肠。

斑马鱼肠道超微结构及细胞分布差异探究

肠道黏膜上皮主要包括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固有膜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偶见肥大细胞存在于基底膜附近。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斑马鱼肠道的前、中、后三段的细胞形态基本无明显差异,但分布上略有区别。

1.上皮细胞

图2-35 前肠上皮细胞核水平横切面 TEM

1.上皮细胞核仁;2.淋巴细胞

图2-36 肠上皮细胞胞质 TEM

1.次级溶酶体;2.粗面内质网;3.次级溶酶体与吞饮小泡融合的形态

上皮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偏基底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明显,异染色质较多,主要分布在核基质和核内膜附近(图2-35);胞质内存在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次级溶酶体,主要存在于胞核和吞饮小泡周围,在后肠发现次级溶酶体与吞饮小泡融合的形态(图2-36)。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以高柱状的柱状上皮细胞为主。柱状上皮细胞的核位于细胞中下部,呈长卵圆形;游离面密集排列着整齐的微绒毛(图2-37)。在各肠段的上皮细胞游离端均发现连接复合体(图2-38)、大量的线粒体(图2-39)以及众多吞饮小泡(图2-40),偶有多泡体出现。细胞之间的连接复合体数量极为丰富,包括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图2-38),众多桥粒可组成串珠状形态(图2-40)。前肠纹状缘结构清晰,与细胞间紧密连接(图2-41)。游离端上皮细胞细胞质内线粒体具有量大、电子密度极高、嵴明显、两种形态的特征(图2-39、图2-42)。

图2-37 前肠黏膜上皮细胞 TEM

1.微绒毛;2.细胞核

图2-38 肠柱状上皮细胞游离端的连接复合体 TEM

1.紧密连接;2.中间连接;3.桥粒

图2-39 前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游离端胞质内有大量线粒体(→) TEM

图2-40 肠上皮细胞间的桥粒 TEM

1.桥粒;2.吞饮小泡

图2-41 前肠黏膜上皮游离端 TEM

a.前肠黏膜上皮(1);b.前肠黏膜上皮(2)
1.纹状缘;2.连接复合体

图2-42 上皮细胞线粒体 TEM

a.上皮细胞第一种线粒体;b.上皮细胞第二种线粒体
1.第一种线粒体;2.第二种线粒体

2.杯状细胞

杯状细胞穿插于柱状上皮细胞游离端之间,数量众多,呈头部庞大、尾部细长的杯状(图2-43)。顶部膨大部充满大量泡状、电子密度不一的黏液颗粒,有膜包裹,开口于肠腔(图2-44、图2-45)。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被挤在细长的尾部,胞质少且电子密度极高,细胞核、粗面内质网和次级溶酶体集中在中心部位(图2-43、图2-46)。

(www.daowen.com)

图2-43 杯状细胞纵切面 TEM

a.杯状细胞密集分布;b.杯状细胞头部庞大,尾部细长
1.杯状细胞顶部;2.杯状细胞细胞核

图2-44 前肠黏膜上皮的杯状细胞 TEM

a.纵切面;b.横切面
1.杯状细胞;2.黏液颗粒

图2-45 中肠杯状细胞横切面 TEM

a.中肠杯状细胞顶部(1);b.中肠杯状细胞顶部(2)
1.杯状细胞;2.黏液颗粒

图2-46 后肠黏膜上皮的杯状细胞 TEM

a.后肠杯状细胞;b.后肠杯状细胞细胞核
1.杯状细胞顶部;2.杯状细胞细胞核

3.上皮内淋巴细胞

上皮内淋巴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在各个肠段内均广泛分布,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基底膜附近,游离端偶然可见(图2-47至图2-49)。细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电子密度较高,异染色质粗大,在核中央和边缘均有分布,胞质少。

4.肥大细胞

在斑马鱼的中肠和后肠,肥大细胞出现于上皮细胞基底膜附近。胞体较大且圆;细胞核椭圆形,位于细胞边缘;胞质中含有大量特征性的、高电子密度的、大小不一的分泌颗粒,占据胞质大部分(图2-50)。杯状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后肠的分布密度高于前肠和中肠。

图2-47 前肠上皮内淋巴细胞 TEM

→示淋巴细胞

图2-48 中肠上皮内淋巴细胞 TEM

→示淋巴细胞

图2-49 后肠上皮内淋巴细胞 TEM

→示淋巴细胞

图2-50 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 TEM

1.淋巴细胞;2.肥大细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