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提出,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家庭教育中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就构成了这个家庭的文化。完整和爱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双向态度,授爱者不图报,受爱者应知报。
对家庭教育指导些什么?我们认为主要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良好的教育效果来源于科学的教育思想。要根据家长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等深入分析家长的家教思想、家教意识、家教态度,然后向其灌输科学的教育思想,并内化成为家长自身的正确教育思想。二是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少家长有着良好的家教愿望,但苦干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教效果不甚理想。所以要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并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家长的家教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并圆满完成历史赋予学校的指导家庭教育的神圣使命。
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所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母育学校”。学校里的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这所学校没有课本,却能吸吮到智慧的甘泉,没有教育的具体计划,却昭示着你人生的走向。
孩子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而且影响到一代人在民族进步与繁荣中的作用,毫无疑问其重要意义为全社会及每个家庭所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着问题。
首先,片面追求子女考名牌大学就是一切。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基本认识,它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传统的因素外,还受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强调选拔功能,始终把应试教育与升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力求锻造“驯服听话、考试高分”的标准。许多地区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升学成了家长对子女的唯一希望,家长使子女成了升学的机器。家里所有人都围着子女升学转。好吃的留给子女以补充营养,好用的留给子女以方便学习。电视不敢开,节假日不能玩,升学成了孩子家庭教育的中心,成了家庭教育的惟一目的任务。
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义无反顾地实施素质教育。当前中国的学校教育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这一重大转轨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必须进行变革,家长必须树立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观念,培养子女成为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
家长对子女实施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人在生理上的与生俱来的特点,而且包括人的体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即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部质量。
其次,环境的改变,内容上的枯燥单一。
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由“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家长对子女的压力在加大,子女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在加重,同时子女与家长之间的错位可能性也在增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教育的规模在缩小,多生子女家庭教育向独子女家庭教育转变,让今天的孩子成为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被视之为“电视儿童”。住房面积大了,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甚至于子女向家长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目前的家庭教育内容往往是单调的、狭窄的、枯燥乏味的。多数家长替孩子设计理想:“将来上大学,当科学家”、“学本领,将来要挣大钱”,诸如此类等等。但不管是哪种状态,其结果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自己没本事,总要我这样那样,我偏不”。有的家长为了子女早日成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确定了发展方向,让孩子专攻一方面的技艺,如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则弃之不顾。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300户家庭中,己经让孩子上业余爱好培训班的占43.56﹪”。不顾子女的全面发展,只想让孩子像体育明星、歌星一样,成名成家,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其子女却成了畸形发展的人,重身体素质,轻心理素质;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体壮如牛,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自大妄为,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把学习某一特长不是当作手段,不是把它作为提高子女素养的方式,为子女将来生存质量的提高打基础,而是把学琴、学画画、上书法班等作为目的,当成日后成名成家的法宝。为了子女不可能把握的将来,甘愿付出家长和子女的现在。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杀鸡取卵的教育,这种家庭教育只会扼杀子女本有的天性,使本来有灵性的、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的子女成为缺乏创造力的、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辈。(www.daowen.com)
所以我们要变急功近利的教育为生存教育,让孩子们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在社会上的生存。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负责。提高子女的生存能力是家庭教育中压倒一切的任务,也是子女后继生活和教育的基础。生存教育的实质是从生理、心理、行为上帮助子女,使他们由被动的受呵护者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变革社会、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成员。
再次,教育方式上的简单。
简单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娇宠型和专制型两种。娇宠型,这种教育方式主要导源于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将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口中,以免外来的侵害;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让子女受一点委屈。久而久之,就会大大助长子女的贪欲。逐渐发展成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理想,缺少爱心,依赖性严重,抗挫折能力差。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可谓是孩子的同病。尽管不少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总也“长不大”,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原因。这并不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自然而然地具备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那些考取大学却因适应不了大学的独立生活而出现自杀、精神抑郁、出走等种种奇怪的令人担忧的现象。这样的孩子又怎能适应将来竞争力越来越强的社会?又如何能独立门户,自食其力呢?韩非曾说过:“慈母有败子。”这种“慈”是一种“溺爱”,是鸡妈妈的溺爱。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优化家长个体素质,为人母者完善自我,建立一个和谐、相互尊重的朋友式的关系。
专制型的教育则导源于父母的自私或自以为是的心理。家长视子女为私有财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严加管制,强迫教育。由于缺乏赏识、肯定、赞美、和激励,使孩子的成长显得有些“动力不足”。对孩子教育缺乏方法和耐心。“放学迟回家挨打”、“成绩不好挨打”,孩子整天在恐慌中度日。另一种表现在学习上,一早上起来读书,一放学回家做作业,甚至晚上熬到夜深,使原来很紧张的校园生活在家庭中得不到放松。在这种环境里,孩子不仅身体受到伤害,而且精神上受到刺激,出现精神恍惚、记忆力下降、视力滑坡等情况,更痛心的是报界披露的将孩子活活打死的惨状。
我们觉得家长对子女过爱、过严都不利于子女的成材。家长对子女教育真正作用的是爱严结合的“鼓励式”。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然后再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不断提高。鼓励是解决子女行为的心理动力,改变子女的行为方式,“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子女的积极性;鼓励是建立在相信子女、尊重子女的基础上,它能使子女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对子女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始动机能。
我们可以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使我们的周围感觉到我们的存在,由于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鼓励使孩子认识到,他们无须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只要他们肯于尝试,他们就会感觉到无穷的乐趣,这样才能塑造成完整无缺的自我意识。”因此,家庭教育一定从过爱、过严的简单的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转变为爱严结合的鼓励式。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抚养者和第一任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正确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性和有关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做到对孩子既爱护又严格教育,既宽容又不放任,在树立家长的教育责任心的同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大多是“单向教育”形式,主要特点是“父母施教,孩子受教。”然而这种常规的教式未必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行为,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相互施教受教。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努力吧!
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是乘法的关系,一方为零,满盘皆输。从马加爵杀人到中学生跳楼等大大小小的事件,其病象显现于学校,植根于家庭,恶化于社会。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