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开发潜能实录

素质教育:开发潜能实录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做为“社会动物”重要的是具有“社会潜能”。素质教育重视吸收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重视人的道德性的合理因素,同时吸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文献所概括的当代先进教育思想,形成了重在学会做人的思想理念。这应是素质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属性,特别是道德方面的重要的人性教育因素。

素质教育:开发潜能实录

开发潜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人的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做为常态个体的儿童青少年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它能够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哪些方面?目前我们对这些问题还不是很清楚,但有一个问题现在却是很清楚的,这就是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看,人性发展之“人性”并非只指人的自然潜能的基质性;人性中除了包含人的自然属性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存环境,个人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单凭其自然属性的伸展是不能成其为人的。上世纪20年代报道的印度“狼孩”就是很好的证明。

人性结构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构成,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共同生活的相互依存性、劳动合作性和交往道德性。竞争、斗争等只不过是相互依存性中的一些表现形式。人做为“社会动物”重要的是具有“社会潜能”。“社会潜能”是人在社会属性方面的潜在能力,其中包括人具有提出和遵守人际关系维系准则的能力倾向。这即是我国儒家之亚圣孟子所表述的人的“良知”、“良能”。这种做为道德性的“社会潜能”是人性的突出标志,是人兽之别的分界。动物,哪怕是低等动物如蚂蚁、蜜蜂等,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依存性和合性性,但却没有道德性。就此而论,我国儒家传统将人性归结为道德性和人是道德的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文献《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深刻地论述了当代教育的4个支柱,并指出学会生存是前3种学习成果,(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所谓“学会生存”理解为在生存中“学会做人”。(www.daowen.com)

素质教育重视吸收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重视人的道德性的合理因素,同时吸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文献所概括的当代先进教育思想,形成了重在学会做人的思想理念。做人的基础在于人的道德素质,在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根基。因此,我们在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思想理念时,不能习惯于口号式的做人标准,而应在坚持社会主义社会育人要求的同时,关于发掘蕴含其中的人性教育因素。

从人性理论方面看,《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学会认知涉及人的理性本质,学会做事涉及人的实践本质,学会共同生活涉及人的多元价值本质,而学会生存则是对以上3个方面的概括,它所指向的不仅仅是人“为何而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指向了人“为何而生”、人何以为人的问题,指向了人性化和为“类”而存在的深层次本质。过去我们出于避嫌,闭口不谈做为人的类特性的“人性”,忽视教育的人性教化目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致使教育过程中的非人性化现象较为普遍的存在。教育中的非人性化现象不单是直观地暴露为令学生吃苍蝇、用小刀刮学生的脸……而在于司空见惯的“应试教育”仅着眼于人的认知本性、功利本性而忽略了人的道德性。不健全的教育每每培养出人性不健全的学生,像杀害亲生母亲、14岁的孩子杀人不眨眼、往狗熊身上泼硫酸等缺失人性的事件时有所闻;市场经营活动中丧失天良、坑蒙拐骗而损人健康、害人性命的事件更是难以计数;不少人为一已私利不惜“宰”熟人、“宰”亲人;等等。这些跌破人性或道德底线的现象就像社会肌体的溃疡病,若不医治,就有蔓延的可能。它警示教育深刻反省过去的失误,提示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既要秉承中华古风中的“仁者爱人”,从培养人的“良知”、“良能”之善良人性的“童子功”做起,又要弘扬古希腊人文教育“圆满人性”之教育宗旨,做到“予人聪明、予人善性”两者不可偏废。这应是素质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属性,特别是道德方面的重要的人性教育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