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文教化:教育模式探究实录

人文教化:教育模式探究实录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等同。中国的人文教化,一方面是强调“人之为人”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强调礼乐仪文等文化形式。用孟子的“性善论”观点述说就是,人文根源于“善”性,“善”性是人文之根。所以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存养和开发人性之“善”,发展和完善人“善”之性。因为“善”是潜能之端,“善”是智力之源,“善”是情感之本,“善”是人文之根。

人文教化:教育模式探究实录

广义的人文,包涵天地,融通古今。“人”者,天地之心也;“文”者,纹也,天之象、地之理为文(纹)。故《易经》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刘勰《文心雕龙》有:“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而作为与科学相对应的人文,它着眼于人的本身,人的生命意义,人的生活价值等等。一般而言,科学求真而人文求善,人类社会缺一不可。在科学精神日益统治人类社会的现状下,提倡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人类社会健康延续下去前提之一的教育,更不能忽视人文精神。故此,新课程标准有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等同。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人性意义上的人文。追溯“人文”涵义的渊源,早在《易经》里就有之,那就是“教化”的意思。中国的人文教化,一方面是强调“人之为人”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强调礼乐仪文等文化形式。那么“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一般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人性思想把理想人性视为“仁义礼智”即“善性”。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向来是更重要的、更基本的方面。正是为了强调这个更重要的方面,才出现了“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说法,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通过以上的阐释,我们不难看出,人文精神也好,人文素养也罢,它们总是根源于人性的。用孟子的“性善论”观点述说就是,人文根源于“善”性,“善”性是人文之根。(www.daowen.com)

总之,大凡真正的教育都具有人性教化的意义。《学记》中所谓“化民为俗”,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都表明了这一点。从教育内发论看,我们目前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本性中“牵引”出人的素质,然后再将这种素质扩充和发展。用孟子的“性善论”说就是,从人的“善性”中“牵引”出人“善”的素质,然后再将这种“善”的素质存养和扩充、发展和完善。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所以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存养和开发人性之“善”,发展和完善人“善”之性。因为“善”是潜能之端,“善”是智力之源,“善”是情感之本,“善”是人文之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