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潜能开发:从善的本性到教育实践

潜能开发:从善的本性到教育实践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本源上讲,潜能就是人“善”的本性,“善”就是潜能之端。既然“之”只是一个“善端”,那么教育之根本就是将其存养和开发、发展和完善,“仁、义、礼、智”也就成为教育开发的潜能之端。无数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人的自尊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等“善”的品质,既是“善性”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教育潜能开发的结果。

潜能开发:从善的本性到教育实践

开发人的潜能,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功能。什么是潜能?从本源上讲,潜能就是人“善”的本性,“善”就是潜能之端。

理论依据之一:“性善”之内涵

孟子在他的“良知良能”论中,把人的本性归结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即为人之“善性”。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他将“性善”视为“善端”,若能“扩而充之”,则人“足以保四海”;若不“扩而充之”,则人“近于禽兽”。“扩而充”对内而言即为修养,对外而言即为教育。“扩而充之”既是自我修养的任务,更是外在教育的任务。既然“之(仁、义、礼、智)”只是一个“善端”,那么教育之根本就是将其存养和开发、发展和完善,“仁、义、礼、智”也就成为教育开发的潜能之端。这与当今教育中“教育之根本就是开发人的潜能”之说是毫无矛盾的。

理论依据之二:“性善”之特性(www.daowen.com)

在孟子看来,人先天具有良知良能,“仁、义、礼、智”并非外界强加给人的社会规范,而是人内心固有的“善端”。“端”者,开始也、源头也、潜在也。既然人性本“善”,“善”又只是一个“端”,那么以育人为己任的教育也就是一个存养和开发、发展和完善人之“善”性的过程。因为“善端”仅仅只是“善”的开始、源头和基础,并不是“善”的完成。也就是说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能够”或“应当”。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乃所其性,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在孟子看来,所谓“善”是“可以为善”的这样一种可能性、潜在性的“善”,它可能成为现实的、外在的“善”,也可能永远被埋没在可能性中。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将它开发出来,让可能性、潜在性的“善端”成为现实性、外在性的“善行”。这实际上就是现代教育中的“潜能开发”。无数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人的自尊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等“善”的品质,既是“善性”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教育潜能开发的结果。因为自尊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等作为人外在的“善行”,并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主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社会化而形成的。

再是现实依据: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就是“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孟子性善论的“四心”之说相对照,不能发现:它们都强调人性的开发,都含有人本主义思想,都主张以人为本,其核心都是育人。不同的只是立足点:孟子是站在“性源”的角度谈育人,新棵标是站在“性行”的角度说教育。用孟子的术语就是,一个是站在“善端”的角度,一个是站在“善行”的角度;一个是从“善端”到“善行”的方向谈育人,一个是从“善行”到“善端”的方向说教育。但其实质都是一回事:如何开发人的潜能。不言而喻,潜能之端,人性之善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