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组织好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所在。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呢?
1.教师应有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从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角度看,教学指导思想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人教版)中有明确的体现。在第一册(上)的开始,有以“探索生物的奥秘”为标题的部分。这一标题及其内容的立意较为新颖、深刻,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不但具有“绪论”的作用,而且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探究心理的重要作用。教师应深刻地理解这一标题及其内容所体现的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精神,把这一标题及其内容看成是初中《生物》教学以及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
2.教师应明确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是“组织教学”的核心
“组织教学”一般是指组织学生作好上课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备,使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从广义上说,“组织教学”应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的组织。
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又包括对学生课前物质、精神准备的组织,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组织,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又包括对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组织,其中以对学生动脑的组织为核心,即组织好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按教学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图表、实验等素材,组织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组织好学生的思维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教师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区别处理
(1)实验课或实验与教学同步的课。一般来说学生对于亲自动手做实验始终会保持极高的兴趣,有人认为这种类型的课不需过多地组织,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其实不然,越是这种课越要精心加以设计和组织,尤其是起始的实验课,不但要组织学生参与,而且要为以后的实验课奠定思想、纪律和规则上的基础。下面把实验课分成几种类型来举例说明:(www.daowen.com)
①技能性实验。例如,“观察和实验的用具”一节的教学中,对于显微镜结构的内容,应组织学生先观察显微镜的实物,对照书上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作用,然后再组织学生巩固和加深自己获取的知识。再如,“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昆虫标本”这两部分的教学中,应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书上的内容,在学生了解了采集用具、采集方法、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采集、制作标本的要求和评比、评奖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学生制作的优秀标本一定要予以表扬或奖励,并在班内或全校展出。对于那些确实符合标准的标本,可留作教具,并特殊提出奖励和留名,这将更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②观察性实验。例如,“观察解剖鲫鱼”一节的教学中,应先组织学生观察鲫鱼的形态,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解剖观察,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鲫鱼的形态结构与水生生活的适应关系,最后得出鲫鱼的形态结构是与水生生活相适应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论。一定要避免先讲清“适应”,再去观察解剖予以验证的安排。观察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结构,因此,通过这一类型的实验要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原理——“适应”的知识。掌握了基本原理可使学生能进一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③生理性实验。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一节的教学中,应组织好学生先按程序顺利完成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关实验的一系列问题:A.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B.为什么要把天竺葵叶放在酒精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C.为什么要把脱色的叶子用清水漂洗?D.为什么要加碘酒?E,为什么实验结果是见光部分变色而不见光部分不变色?整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最后的结论要由学生得出,而不是教师给学生一个结论。生理性实验的主要内容在于实验过程及其原理,因此,通过这一类型的实验,要使学生获得设计实验的最初步的一些常识,并通过对实验过程及其原理的讨论和分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2)讲授新知识课,要组织学生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首先对每一节课的“引言”应予以重视和研究,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动机。“引言”中可以提出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先观察标本、实物或模型,可以讲一些生物科技新成就、生物科学发展史里的趣闻轶事、生物科技的未解之谜,还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与学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例如,“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的教学中,如果在上一节课就布置学生在课下做好“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小实验,上课的“引言”中就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说明并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兴趣。再如,“家鸽”一节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活的家鸽、家鸽正羽和绒羽的标本、家鸽骨骼标本等,引起学生兴趣,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讨论和探索新的知识。再如,“肺的通气”一节教学“引言”中,可以组织学生先计算自己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即呼吸频率),然后提出“为什么每分钟都要进行呼吸”的问题,很快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②教学过程要一环扣一环。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总处于“知”与“不知”的心理矛盾之中,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例如,“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开始时可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讨论实验结果,然后得出结论;A.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B.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C.种子呼吸时放热。在此基础上提出“种子吸收氧气用于什么方面?二氧化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热量产生?”等问题。新的问题提出必然会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当这些问题通过讲授解决以后,接着就提出“什么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等问题,再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步步组织学生探究新知识,并一步一步使知识深化,还使学生逐步获得探求知识的思维方法。③组织好本节课的反馈和矫正。初步的反馈、矫正过程,一般是重复当堂讲课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其作用仅在于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较高的反馈、矫正过程,是提出与讲课内容有关的新问题,或创设出一种“新情境,”让学生去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例如,在“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可提出问题:“农业上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原因是什么?”再如,“蜜蜂”一节的教学中,可提出:“蜜蜂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的发育过程有什么不同?”较高的反馈、矫正,需要在备课中认真研究问题的取材和设计。无论是哪种反馈,凡是反馈来的信息都要加以恰当的外理,特别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有误或不足的信息,不但需要组织学生予以矫正,而且教师也应注意矫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3)综合课。初中《生物》教材中有“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和“新陈代谢”这样两章综合性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综合知识的过程之中。
在“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②植物体的每个细胞之间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③植物体由哪些器官构成?④植物体各个器官在结构上有什么联系?⑤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⑥举例说明植物体各器官的功能之间有什么联系?⑦植物体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什么关系?⑧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一章的讨论,限于初一学生年龄、知识、能力水平不高,可以由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参与讨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最后由学生得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的结论。
“新陈代谢”的教学可组织学生讨论“看一看,想一想”中提出的问题。这一章的讨论,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水平有所提高,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重点研讨一个问题,并指定一个发言人。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讨论,由发言人将本组讨论的内容向全班同学宣讲,其他组也可对各组讨论的问题发表意见。通过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出新陈代谢的过程、图解、概念和意义。
综合课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形成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极好课型,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精心研究和设计。
(4)复习课。复习课不能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复,而应在原有基础上将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因此,需要按照前面提到的一些精神,在复习课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例如,可布置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复习实验技能和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编制图表来总结知识,使知识彼此之间建立起联系;也可以由教师将知识系统化或给出提纲,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复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