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瞻前顾后”,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纵向联系。一般可以把教材体系中知识的前后联系看成是纵向联系。对于这种联系,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指导学生加以理解和掌握。主要方法有:
(1)直接讲授。高中《生物》第一章中,大量的知识是学习各章节知识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告诉学生并讲授清楚。例如,线粒体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既要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膜结构”的成分、结构、功能、性质等知识,来讲授其内、外膜,又要明确地讲清楚有氧呼吸的详细过程将在第二章中学习。而在第二章有氧呼吸的教学中,一定要再联系线粒体的一系列有关知识。在以后的其他章节的教学中,只要遇到能量供应的问题时,都要联系线粒体的知识进行讲授。总之,要在讲授教学中做到知识前后呼应,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前后联系。
(2)多用谈话法。教学中要设计能反映知识前后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仍以线粒体这一知识点为例,在第五章关于DNA复制的教学中,讲到DNA复制需要能量供应时,可以问学生如下问题:①细胞内提供能量的主要场所是什么?②细胞内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是什么?③细胞提供能量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什么?④细胞内提供能量的主要场所、主要物质、主要生理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通过谈话,就把与线粒体有关的许多知识与DNA复制的知识联系了起来,也给了学生一个细胞整体性的认识。总之,只要新知识的教学中需要旧知识为基础时,就应该让学生来回忆、回答,做到温故而知新。
(3)通过专题研究。高中学生已具备了强于初中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因此可以让他们把知识及其联系做为专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和研究。例如,在进行完第六章关于起源和进化的教学后,可指导学生进行关于蛋白质的专题研究,把分散在第一、二、四、五、六等章节中有关蛋白质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写成一篇小论文或图解。这实际上是促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掌握了知识的联系,还学会了一定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其他专题如“生物的新陈代谢”,可联系第一、二、六、七等章节的知识;“核酸”,可联系第一、二、五、六等章节的知识;“染色体”,可联系第一、三、五等章节的知识。应该说明的是,为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每个学生只选一个专题即可,然后互相交流。
2.教学中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横向联系。如果把知识的前后联系看成是纵向联系,则可把与相关的学科知识的联系看成是横向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做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例如:
(1)在关于新陈代谢的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在政治课中学习过的“对立统一规律”,来理解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辩证关系。
(2)在关于氨基酸分子结构的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在化学课中学习过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时可形成4个共价键的知识,来掌握氨基酸的分子结构。氨基酸分子结构中的α碳原子的4个共价键分别与氨基、羧基、R基和氢相连接。这种联系,学生很容易就清楚了。(www.daowen.com)
(3)在关于蛋白质、DNA分子结构多样性的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在数学课中学习过的对数计算的知识加以理解。教材曾指出“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4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可让学生用“对数”的知识来计算4100是多么巨大的数字。
(4)在关于自由扩散、蒸腾作用的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在物理课中学习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5)在关于生命起源、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在地理课中学习过的地球起源、形成和生态系的有关知识,可使学生对原始地球的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知识理解得更深。
3.教学中组织好阶段小结和复习,指导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的联系。每一单元或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要把知识及其联系进行小结,这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联系的极好时机。例如,第一章教学完成后,可将本章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用以下图表表示。
在总复习中,为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及其联系,可结合专题研究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综合在一起。例如,前面提到的有关蛋白质的专题,在总复习中,可将分散在各章节的有关蛋白质的知识综合在图表。
4.教学中运用图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及其联系。运用图表可以简明扼要地、直观地反映知识之间的联系。图表表达知识及其联系,一定要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直观性,切忌随意性。教学中可以是教师边讲边写(或画)图表;也可以将不完整的图表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完成;有条件的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编制图表。本文前面提到的生命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的小结、蛋白质的专题等图表,就非常清晰地反映出了知识及其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