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与方式

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与方式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汉语是五年一贯制师范学校文科学生在专科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可见,没有古代汉语的素养,学好语文将无从谈起。首先,根据大专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对古代汉语教学的目的要求作确切的定位。为此,我们古汉语教学应与大学中文系本科的教学有所区别。古代汉语现行的教材是以汉语常识的通论为主,辅以文章选读。

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与方式

古代汉语是五年一贯制师范学校文科学生在专科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座谈和问卷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到部分学生存有“不想学、太难学、没劲学”这样三种学习心态。这些心态不扭转,就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学,也就谈不上学有成效。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当从六字入手,即“有用、有度、有效”。具体来说,有此三步:

(一)说清目的,克服浮躁情绪,让学生自觉地学

部分学生因不明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而表现出一种“非古”的浮躁情绪。对此,老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学科开课初,开门见山地以阐述“为什么学”作为导入语,从三个方面启发学生:首先,掌握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这是大专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游刃有余、从容自如地畅游书海。优秀的文言作品可以使人受益无穷,但没有一定的古汉语能力如何阅读?而且,真正要把白话文(包括现当代文)读懂,也要学习文言知识,因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朱自清背影》中有“赋闲”一词,教材注释为“失业在家”,为什么将“失业在家”叫做“赋闲”?原来,这是关于西晋潘岳的典故……可见,没有古代汉语的素养,学好语文将无从谈起。

其次,学习古代汉语,打好古文功底,这也是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而且,古代汉语知识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面、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为进一步深造,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创设良好的条件。文科许多课程都与古代汉语直接有关,如学文学要阅读古典经籍,欣赏古代文学佳作;学历史要钻研古代史书;学哲学也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即使是自然科学,也要研究古代科学史料。我国科学界老前辈竺可桢、茅以升等在文言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瞩目的成就,古书的阅读,古人成就的利用,其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学好古汉语,也是为学习其他各科知识架桥铺路。

第三,学习古代汉语,也是当好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需的。“杯水”与“桶水”的理论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教好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居高临下,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将是他实际教学水准高下的决定因素。学生懂得了学习古汉语的意义,就能确立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浮躁情绪也就慢慢消失了。

(二)把握程度,排除畏难情绪,让学生扎实地学

如何使学生由畏难不前到知难而进,从而顺顺当当地学好古代汉语呢?首先,根据大专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对古代汉语教学的目的要求作确切的定位。这目的当然须按专科层次来确立。就学生实际基础而言,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显然不同于大学中文专业的本科生。为此,我们古汉语教学应与大学中文系本科的教学有所区别。古代汉语现行的教材是以汉语常识的通论为主,辅以文章选读。围绕“引导学生入门”这一目标,对通论部分的内容只择其要讲授,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清晰、简明,使学生对古汉语的文字、语汇、句法、行文特点等作常识性的了解,对于有争议、尚无定论的问题只略作简介,不要求他们穷追深究作重点涉猎。每一单元的选文也仔细筛选,选择更适合学生接受的篇章,有时会从课外撷取适用的作品。

其次,按“先易后难”的原则为学生铺设梯度。教材按年代先后在每一单元中都列出若干文章选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以便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汉语的不同特征。为了不让学生一开始就“遇难而退”,就在作品的选读上多花了一些心思。比如,同年代的作品选择相对短小、浅易的先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甚至搬出蚂蚁运食的技巧来分步学习。比如,先秦作品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作喻,先用这些“可口”的片段作引,引导学生学完全篇就容易多了。《韩非子》、《战国策》的文选都是这样设计教学步骤的。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节录的文选,教师还给他们补充资料。

例如《郑伯克段于鄢》(《左传》),教材截至“共叔段出逃”结束,学完后学生觉得“未完“,看到他们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结局热情不减,老师添上了“黄泉相见”一节,学生学得很快,而且收获不小。故事情节完整了,庄公性格丰满了,故事寓意也更鲜明了,他们心满意足。古汉语作业的布置也讲究先易后难,作业形式也力求多样化,使知识的巩固变得有序、有度且有趣。比如。开展“读标点”活动:给学生无标点的的短文让他们读,能够“读”出正确的标点来,文章自然也就读懂了八分。选文开始很短,节录,语言浅白;慢慢加长篇幅,加大语汇量,加深阅读难度。学生一路读去,如不断攀高,渐得风光,劲头越来越足,收获也越来越大。

(三)指导学法,避免一味死记,让学生有效地学。

学习方法好,才能出好的成效。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是最有效也不是唯一的途径。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最好的效果?学习古代汉语,当以“三读”相结合,即:(www.daowen.com)

1.多读

多读是为了拓宽学生阅读的面与量。结合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少有价值的文史资料、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给他们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从多读中获益。比如,补充了《说文解字叙》帮助他们了解许慎的生平、《说文解字》的由来和价值;补充《左传》、先秦诸子散文让他们熟悉上古汉语里的用字特点、语法特征等等。前文所说“读标点”的活动,也是强调多读,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读完的大大小小的短文积累起来,竟也有一二百篇之多呢。此外,鼓励学生拿出“啃“的劲头,在课外选些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来读,并且多做笔记。

2.精读

读书再多,贪多嚼不烂还是不行。所以还要强调精读,读一篇,弄懂一篇,反复细读,直到完全读懂为止。古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意义等等都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在读文言文时对字、词、句一一落实,通过理解、剖析语言现象来掌握文言基础常识。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开头一段:“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在这段文字里,让学生着重注意“娶于申”、“武姜”、“寤生”、“惊姜氏”、“恶之”、“亟请”等短语,依此确定教与学的几个知识点,有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拨复习,有的则主要在教师帮助下细读,如“武姜”,要学生明白不是姓武名姜。原来古代女子必须称姓,为了“别婚姻”,女子出嫁后可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武”是郑武公的谥号,“姜”是女家的姓,所以称“武姜“。如不需要区别,则在姓下加氏,所以下文又称武姜为“姜氏”。郑武公的称法也是以国为姓,“武公”是他的谥号。古代还常把排行列入名字,如“共叔段”的“叔”。这样的精读指导,使学生用有别于阅读现代文的习惯来读,教他们“解剖麻雀”,解剖得多了,学生就能把握要领,使他们的“读”不再是走马观花,而落到了实处。自然,读得越多,则得到越多。

3.巧读

巧读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它可以避免学生走入死记硬背的误区,科学地提高效率。巧读可以是举一反三地联想:利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相关性,更好地理解、掌握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因为后者与前者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古代汉语虽经演变,许多痕迹仍然可以从现代汉语里觅得。比如,学习“名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现象时,引导学生联想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笔谈”、“函授”、“漆黑”、“雪白”等;讲到宾语前置句式及其标志,可联想成语“何罪之有”、“惟命是听”;学习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可联想现代汉语里“轻装”、“寒心”、“干杯”的构词特点来理解。至于古今词义的继承、衔接,简直无处不在,引导学生多多联想成语、格言之类。如:“汤”,联想成语“赴汤蹈火”、“固若金汤”;“穷”,或联想“穷途末路”,或联想“无穷”、“理屈词穷”。

展开这些联想,不但有利于从现代汉语出发,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而且还能加深对现代汉语的认识。这些从“已知”到“未知”的联想,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巧读也可以是比较和归纳。归纳是把有关词义、语法等知识按一定的要求概括、分类、整理、总结。如要求学生从《陈涉世家》一文中归纳“为”字的用法,把文中14个“为”字按词性、意义、用法分类整理,最后就能系统地了解“为”字的用法了。归纳可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比较在词义的辨析方面也常常用到。如比较古今词义、同义词词义间的细微差别等等。还应建议学生将归纳与比较所得记入笔记,在复习时这些都成了至宝。

此外,还应着力培养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并鼓励他们随时摘录有用资料,写成资料卡,以此使他们提高读书的效率,巩固多读所得,增强自学古汉语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