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理导行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利于指导行为实践。如教学《学好各门功课》,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明白苏步青爷爷之所以知识渊博,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小时候学习不偏科,能注意各门功课之间的联系,为以后进行数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并且让学生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苏步青小时候只钻研自己爱好的数学的话,他会有今天的成就吗?为什么?通过正反对比,学生切实认识到偏科的危害,体会到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这样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再结合课后练习具体导行,真正把指导行为实践落到实处。
2.规范导行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它把思品各册教材的内容更具体地指导于实践,结合《规范》加以导行,是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教《和好书交朋友》,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0条:要看有益的图书、报刊、录像。这就告诉学生,书籍有好坏之分,读了不健康的书,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教育学生要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坏书。以规范督促自己,养成读好书的行为习惯。
3.榜样导行
榜样分为两类:一类是伟人和英雄人物。学生对他们很爱戴、崇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信,很服人。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学习雷锋、徐虎、李素丽等楷模的言行,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另一类是身边的榜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父母等于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个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地放到儿童跟前。”榜样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对象。尤其是身边的同龄人榜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如教《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导行时,我给学生几朵小红花,让他们把话奖给班级中的同学,并说说把红花奖给他的理由。这样,让学生找出身边的榜样,大家心服口服,导行具体、真实、有效。
4.评价导行
运用评价进行导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化为自觉行动。如教《学好个门功课》,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偏科现象?因偏科导致怎样的后果?进行自我评价。另外,让学生评价班级中各门功课学得好的同学,说说他们学得好的原因和学好各门功课的好处。充分认识到偏科的危害,学好各门功课用处大,增强自觉学好各门功课的内驱力。
5.竞赛导行(www.daowen.com)
在思品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思品教学活动化。教学中以辩论会、擂台赛、评选劳动能手、故事大王、敬老标兵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如教学《爱护公共财物》,开展“争当爱护公物小卫士”的竞赛,学生之间比一比谁能自觉爱护公共财物。通过这些活动,是学生更规范自己的行为。
6.表演导行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扮演角色和观看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往往事半功倍。如教《珍惜集体荣誉》,怎样做才是真正珍惜集体荣誉的行为?让学生表演小品:“大扫除后,值日老师检查卫生,四(1)班的小明发现自己班的保洁区内有一张废纸,为了班级夺得‘卫生保洁’的循环红旗,他一脚把纸踢到隔壁四(2)班的保洁区。”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小明重新捡起纸,并向值日老师认错,为班级夺得了真正的荣誉。”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加上老师的点拨、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7.情感导行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在导行教学中,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言辞、神态、动作、表情及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如教《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想想,他们在生活、工作中有哪些困难?他们内心会怎样?学生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同情、帮助的想法油然而生。教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全社会也关心残疾人,政府制定了《残疾人利益保障法》,谱写了一曲《爱的奉献》。接着,大家齐唱《爱的奉献》,在激越的歌声中,情感得到了升华,行为得到了指导,真正起到育人育己的作用。
8.练习导行
通过一些带有实际意义练习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