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 年,陈秀惠在上海经营浴池业获得成功,回故乡走马塘给母亲蒋老夫人建慈荫堂,起居共五间二弄二厢房。
慈荫堂外设四米高青砖围墙,墙门上方一大块梅园石上有精美的浮雕,中间是福禄寿三星,福星衣襟敞开露出大肚皮,高约二寸,煞是有趣。可惜头颅在“文革”时被砸烂,只留下残躯。两旁刻瑞云祥和、二凤蹁跹、国色牡丹。
墙门两侧是对称砖雕,一只花盆置于花架上,花不种在盆内,雕刻在盆的阳面。两扇乌漆大门,水泥明堂正中画两个同心大红圆圈,内圈画大红百吉,酷似一枚放大了的铜钱,寓意天地同心、大吉大利。明堂上方有木栏护围,护体由小木条构成几何图案。
正中一间即慈荫堂。一排六扇镂空花窗落地门,上端窗棂饰有仙桃、石榴;下端门板正面各主雕一花卉,分别是桃花、梅花、牡丹、菊花、芙蓉、杜鹃六种,各自在形状各异的花瓶中,花枝似藤条曲曲绕绕,与叶片交成网状。门板后面,下端是一丛秀竹兰花。竹数根,枝繁叶茂;兰一株,挺拔有力,一朵花蕾含苞欲放。上方束腰各雕一兵器,分别是长枪、大刀、钢叉、腰刀、画戟、月牙铲,系上如意飘带,个中有驱邪之寓意。
慈荫堂分中后二堂,中堂供福禄寿三星,正中悬挂“慈荫堂”匾额,字体遒劲。匾额由两只半碗状木块托着,木块各雕一组三星,大肚示福、抱笙示乐,绘上五彩,精美绝伦,但毁于“文革”,令人扼腕叹息。
匾额下垂挂一帧照片,照片中是位中年女性,两眸清澈,面带微笑,是慈荫堂祀奉的陈秀惠的夫人王秀英。旁撰联:
我母慈悲毋庸一刺决忠孝,祖宗荫庇何必三迁阅春秋。
献给当今第三代母亲九十岁高龄袁志成老太太。
六扇腰折门,上下玻璃,框架雕有石榴、佛手,地上铺设彩色地砖,历经80 余年完好无损。(www.daowen.com)
后堂供观世音像,门窗俱毁,地砖被洗劫一空,曾一度被村民当作谷仓。慈荫堂檐宸两端上方各雕一幅扇形“凤采牡丹”,外伏五只蝙蝠栩栩如生。柱外檐下部分雕琢精良,一景一物竭尽其繁,美不胜收。
慈荫堂两侧堂房与偏房各留一弄,弄内设步梯,旁通后明堂及后门。各房牛腿铺二楼走廊,可从厢房一头走向另外一头。
楼下西厢房尚留下四组图案不一的八块窗户玻璃,每块长宽约20 厘米,均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玻璃块,按对称方法拼接而成。最多一块用了44 块碎片,块与块之间镀锌。用彩色玻璃装饰窗户,起源于罗马,盛行于哥特式建筑。传之中国,始于教堂,但分割得如此细碎,实属罕见,堪称一奇。
明堂上架五角梁,铺玻璃,涂白漆,顶棚下檐高出二楼下檐,空间镶玻璃,同西厢房尚存的八块玻璃。二战时唯恐日寇轰炸,震碎玻璃伤及人体,将顶棚拆除。
慈荫堂总体设计是沿袭晚清江南一带乡镇建筑模式,略有突破。明堂架设顶棚是结构上的突破,水泥钢砖是材料上的突破,玻璃拼花是工艺上的突破,因此,慈荫堂被乡人俗称为“小洋房”,是民国初期“中西合璧”建筑的范例。
慈荫堂可说是陈露芗独具匠心的三合院经典之作,是改良乡镇建筑模式的一次尝试,具有极大的观赏性。
另外,清代建筑在村内鳞次栉比,有五间一堂的“东窗门”,村西有清代早期的老墙门,村东北有一代名医陈愈枋故居忠房。还有民国初年陈仁恩的“新流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