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走马塘村水稻种植历史及发展情况

宁波走马塘村水稻种植历史及发展情况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 年初,间作稻已成为本村的主要耕作制度。由于间作稻亩产比单季的中、晚稻多50 至100 千克,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54 年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8%。1985 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后,扩大了席草、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单季晚稻又有增加。是年8 月1 日由于遭遇台风袭击,导致晚稻严重减产,故1957年连作稻面积减少。由于晚稻插种及时,连作稻又获增产,1958 年遂再次扩种连作稻。1971 年双季稻均改为连作稻。

宁波走马塘村水稻种植历史及发展情况

1982 年秋,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 年6 月,根据中共中央〔1984〕1 号文件精神,进行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县政府向农户颁发了“承包土地使用证”。2007 年,农户免缴农业税。本村耕地以水田为主,水稻为大宗作物,传统以一年一熟和间作的一年二熟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和二熟改三熟的耕作制度改革,提高了复种指数,增产显著。进入20 世纪80 年代,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随之发生变化。

间作稻(俗称生晚青):南宋时就采用水稻间作。光绪《鄞县志》载:“鄞地稻收早熟,以清明前下种,芒种莳苗,稀行密莳,先莳早苗,旬日后复莳晚苗于行间,俟立秋成熟,割去早禾,乃锄理培壅其晚者,盛茂秀实,然后收其再熟,与《农田余话》所载闽广再熟同。”详细记载了当时间作稻的栽培方法。

1949 年初,间作稻已成为本村的主要耕作制度。由于间作稻亩产比单季的中、晚稻多50 至100 千克,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54 年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8%。1963 年后连作稻稳步推广,间作稻逐年减少,至1966 年几乎不再种植。

单季晚稻:本村单季晚稻种植沿袭年代甚久,清朝以前,水稻一年一熟,冬季多种绿肥,少量在秋后种蚕豆等。1956 年在推广连作稻时,也提倡改中汛稻为单季晚稻。此外,连作晚稻的秧田也种单季晚稻。1985 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后,扩大了席草、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单季晚稻又有增加。2007 年引种大穗型杂交稻品种“甬优12 号”,生育期较长,增产潜力大,适宜作单季晚稻栽培。

连作稻:1953 年,连作稻试种获得成功,比间作稻亩产增加80 千克。1956年大面积扩种。是年8 月1 日由于遭遇台风袭击,导致晚稻严重减产,故1957年连作稻面积减少。由于晚稻插种及时,连作稻又获增产,1958 年遂再次扩种连作稻。1960 年,由于早稻烂秧、缺秧和直播田补播,推迟了成熟期,加上劳力不济,晚稻插种贻误时节而减产,次年种植面积又减少。1964 年后,由于推广早稻“矮脚南特号”和晚稻“农垦58”两种矮秆良种,连作稻产量明显比间作稻增产,遂又一次扩种。1971 年双季稻均改为连作稻。

三熟制:冬季种春粮,夏秋种连作稻,一年三熟。1956 年前已有零星种植。1960 年,试行麦、稻、稻三熟制,次年开始扩大春粮种植面积。1985 年,因春粮经济效益不高,三熟制面积逐年减少,20 世纪90 年代后几乎消失。

早稻栽培技术

① 播种期:绿肥田在清明前后,春花田视春花成熟早晚而确定,有“麦齐头,谷落泥”之说法。而晚稻则根据品种特性和早稻收割期来确定。

② 种子处理:晒种、淘种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先用盐水选种,去掉秕子,后又用西力生、赛力散浸泡以消毒灭菌。2002 年后推广浸种灵浸种。

③ 催芽:遵循保温、露白、适温催芽、摊凉炼芽原则,关键在露白前保温,露白后翻动降温。

④ 育秧:老法以水田秧板育秧,后又改为半旱秧田并推广小苗带土育秧技术,再进一步使用塑料薄膜保温覆盖育秧法。20 世纪90 年代后又以塑料抛秧盘育秧。

现在本地农户一般以散播为主,将处理过的种子均匀地散播在田里,齐苗后拔密补缺,用药剂除杂草。

技术重点(www.daowen.com)

在栽培方面要把好三关,即做秧田、大田翻耕、插秧。

① 做秧田:做好秧田是培育壮秧的关键。翻耕秧田,耙平秧板,用手拔去草根,弄碎泥块,人工荡平,排去积水,施足基肥,抢晴播种,播种均匀(六角稀),播后盖灰防冻,适时排灌。整个耕种过程中,要对育秧小心翼翼,每天巡视检查两三次。

② 大田翻耕:适时横草子(过老不易腐烂),燥耕起畈。一般二耕三耙,头耕浅,灌水后,头耙压平地块;二耕深,二耙直耙,三耙打横耙。要求田平、上糊下松,以没有高头低洼为标准。

③ 插秧:旧时用人工插,左手拿秧把,右手插秧。农谚说:“早稻搭一搭(浅插),晚稻插一插(深插),插秧不用和把插(五指落地,孔大易浮株),插秧要用老鹰搭(二指下田)。”分秧时要做到根齐、株均匀,每丛8—10 根为好,插时株直不倒易成活。

田间管理

农谚说“七分管理三分种”,说明田间管理的重要性。水稻一般为浅水插秧,深水扶苗。成活返青期浅水排灌,分蘖盛期及时排水搁田,促使根系深扎,分蘖足够,可以重度搁田,防止分蘖过多,确保主穗生长,减少无效分蘖。其间要进行两三次耘田除草,结合看苗施肥。到孕穗扬花期灌好“养胎水”,结实期则应保持田间干湿,灌“跑马水”,养根保叶,青秆黄熟,争取丰产丰收。

植物保护

病虫害防治:水稻虫害有蝗、螟、飞虱、卷叶虫等,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旧社会农民因缺乏科学知识,视病虫害为天意,对之束手无策。民国时期有所进步,采用人工防治和土农药喷杀方法。现在科学技术进步,政府各级农业部门十分重视,广播发布病虫害预报。农民按时进行防治,效果比较明显,防治方法也日趋完善。

科学防治病虫害之后,粮食逐年增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稻谷亩产200 千克到现今亩产400 千克,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草子(绿肥)栽培与推广

1949 年前后,在没有化肥的情况下,农民对绿肥(紫云英,俗称草子)种植十分重视,因为绿肥是水稻的主要肥料,农民依赖它肥田增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