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提升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主要路径是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即通过提供优惠利率或者政府配套的财政补贴,降低企业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以此提升企业绿色投资的收益率。但是很多绿色项目,可能并不适合债权融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金融支持。近几年,各国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一些对经济总量带动大、对结构调整效果好、对技术创新作用显著、市场需求强劲持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可以加以培育和发展,从而成为绿色金融推动的主要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建材产业、电动汽车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高效能源产业的企业采取节能减排等措施,一方面可以通过绿色金融获得融资便利;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1.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通过财税、金融等手段,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资金逐渐投入绿色、环保行业,其他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也将随之转入。因此,建立鼓励绿色投资、抑制污染性投资的金融体系,不仅能改变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还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具体目标包括以下三条:第一,引导足够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绿色项目,以达到国家总体污染减排目标。根据马骏等(2014)的估计,我国的绿色产业在2015−2019年这五年里每年平均需要投入的资金在两万亿以上,约占GDP的3%。在全部的绿色投资中,政府出资占比约为10%−15%,其余的资金需要靠社会资本支持。绿色金融体系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把资金引导到绿色产业,实现“定点灌溉”。第二,在强调社会责任和环境风险预防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具体体现在,在可选的大量项目中,将资金以“给定减排目标,资金使用效率最高”的原则进行配置。第三,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并非是超越利润目标的“高尚”目标,而是着眼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长期蓬勃发展。平衡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减少风险,实现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
2.环境产业政策
政府的环境产业政策是界定排放权、界定外部化的基础。只有在产权界定清楚后,排放权才能成为非公共物品,其稀缺性及市场价值才能显现,进而才能成为金融交易的客体。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创造出绿水青山的市场稀缺性,使之变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直接改变了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等主体对绿色投资的行为偏好。政府的环境政策工具包括地区能源(如煤炭)消耗总量额度控制、地区主要排放物总量额度控制、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补偿政策、资源税和环境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这些政策工具的共同导向是,通过政府强制力创造出排放权的稀缺性,将有节能减排成本优势和劣势的主体分别培育为排放权市场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从而使绿色金融交易成为可能。(www.daowen.com)
3.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明确各主体的法律环境责任,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建立社会声誉机制。一个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应该是以市场价格机制为核心,以政府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为主导,以法律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为保障,多种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的复杂系统,其结构如图10−1所示。
图10−1 绿色金融体系结构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以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解决环境问题,并推动环境相关的新能源、清洁交通、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