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g铁厂:企业生态建设实施意愿与行为研究,资产总额684亿元

g铁厂:企业生态建设实施意愿与行为研究,资产总额684亿元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g铁厂现有职工2.6万人,拥有22个子公司、12个生产厂矿,资产总额684亿元。在此状况下,g铁厂加快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由内向外的战略模式转变,注重企业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工作。g铁厂会产生一些余热,当地公司有意愿开发利用,但是由于操作过程、契约保障以及合作信用方面的问题,合作开发难以达成。

g铁厂:企业生态建设实施意愿与行为研究,资产总额684亿元

1.基本概况(2016年7月实地调研企业)

g铁厂于1969年成立,1995年组建成为现在的冶金集团(简称g铁厂)。g铁厂现有职工2.6万人,拥有22个子公司、12个生产厂矿,资产总额684亿元。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利润2.4亿元,其中非钢产业利润 1.27亿元。g铁厂为多种所有制并存,横跨津冀两地,集钢铁、贸易、物流、煤化工于一体,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

生产产品主要涉及钢铁、煤炭领域,主要有冷轧薄板(产品定位在超薄钢板、高档汽车板、高档环保家电板)、热轧板卷(产品定位在管线钢、汽车用钢、专用钢材等高等级钢材)、品种钢坯、高强建材以及焦炭、煤化工相关产品等。企业在钢铁主业工艺装备上采用世界钢铁工业中最为先进的技术,在生产环节或某些主要工序中实现了“流程紧凑化、设备大型化、操作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产品高档化”的目标。

2.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近年来,我国钢铁市场不景气,导致我国钢铁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国家政策要求钢铁行业限制产能。在此状况下,g铁厂加快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由内向外的战略模式转变,注重企业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工作。

(1)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作为一家钢铁冶炼高耗能企业,g铁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节能。为了通过技术改进来节约能源,g铁厂选择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改进技术,进行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在电力和余热方面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节能服务公司与g铁厂采用新型的合作方式,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建设,g铁厂运营管理,利益分成,解决了企业能源技术改造资源短缺的问题,实现了能源节约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局面。

(2)主动配合环境监管,利用监控设备上传能耗数据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达标排放污染废弃物,使用先进的监控设备,深化处理废水废渣等,实现所有排放达标,得到当地政府的节能技改项目财政奖励,包括排污费返还、国家节能奖励项目等,不但减轻了自身环保排污费的负担,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主动地将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实时上传上级主管部门,有效地促进企业能源利用方面建设。

(3)技术输入提升工艺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

g铁厂利用外部企业的技术输入,优化生产过程,实现节能减排。现有的技术输入项目中,实用性比较强的是储纳水采暖项目,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原来高炉炉渣的水交换后的热量转换率,其关键内容就是换热器的流向不堵、耐磨。通过技术输入后的改造利用,使得高炉余热能转化为生活供暖。

除了外部企业的技术输入外,g铁厂还和z集团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在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方面改进,主要对加热炉的工艺进行改造,加热炉减少煤消耗等一系列的工艺技术,包括涂反射粉,扎制加保温罩进行少渣冶炼,减少排放,在轧钢工序中加涂料,提高加热效率。

3.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1)合同能源管理滞后于实际执行状况

合同能源管理是现阶段比较先进的能源技术合作模式,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由于相关体制建设的落后,实际应用过程中碰到许多困难。g铁厂在合同能源管理的操作过程中也碰到这些共性问题,如项目改造过程中的基础数据统计缺失,使得合同执行后缺乏可靠的数据对比基础,影响合同执行效率。此外,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的过程中占的比例过小,所起的作用也不大。

(2)节能减排政策缺乏稳定性,影响企业积极性

由于鼓励企业处理废弃物奖励措施没有贯彻实施到底,这严重降低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仅损害企业利润,更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www.daowen.com)

由于企业缺乏能源统计的基础工作,能源计量数据不够完善。同时,政府在能源计量对口管理部门分工上,存在一定的多头管理问题。

(3)政府层层分解减排指标,操作性差

政府在节能减排效率管理上,主要以层层指标分解的方式进行。然而,落实到企业层面,指标式的能源效率管理难以与实际符合。企业能耗水平的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既与产能利用水平相关,也与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等因素相关。因此,企业层面的能源效率应该是波动的,而线性下降目标对于企业而言有困难,强制执行只会徒增管理成本,并可能影响企业运行。碳排放实行指标管理后,碳交易的现实情况不乐观,难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4)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越界,操作过程不符实际

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企业时,节能管理过于细节化,除了总量目标的控制管理,还对生产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控制和管理。在很多方面干预了企业运行的细节,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同时,过度重视形式,缺乏实际依据,难免有走马观花的检查而背离初衷。例如关于审计报告的要求,接受企业资金投入进行处理的第三方却不一定如企业自身对企业了解得深入。过多通过纸面了解情况,不一定能发现实际问题,政策也难以落到实处。

(5)补贴少,企业经济压力大,减排动力不足

企业减排环保举措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增加成本。因此企业减排动力不足。如果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的补贴过少,将削弱企业减排积极性。

环保设备的维护也有困难,比如说定期的清理。好多需要过滤的东西都必须更换。废水利用及处理的成本相当高。

(6)合作与自主研发较少

企业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技术运用于自身发展,除去内部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的循环利用外,与外部企业等没有太多合作。而相对能够合作的余热利用,却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g铁厂会产生一些余热,当地公司有意愿开发利用,但是由于操作过程、契约保障以及合作信用方面的问题,合作开发难以达成。

(7)限产政策对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2015年,我国针对部分行业实施限产能政策,力图缓解这些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带来的不景气状况。这个政策对于钢铁行业的国有企业影响较大。国有钢铁企业是限产能政策的主力军。在钢铁行业不太景气时,对于钢铁企业影响不大;一旦市场好转,由于限产能政策缺乏灵活性,其他没有参与限产能的企业趁机扩大生产,对于积极参与限产能政策的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影响。国有钢铁企业吸纳大量的员工,一旦经济效益不好,这部分员工的失业风险就会增加。企业对于产能的把控与市场行情密切相关,而市场行情波动频繁,行政调控产能的政策缺乏足够的市场敏感性,灵活性不够。

4.企业对政府政策的期望

国家的政策应当结合实际不断调整,增强操作性,同时政府要明确职责,适当放手市场来调节。

具体到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政府具体的制度与改革要求是企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政策需要不断顺应实际变化进行调整并落到实处,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加大力度。近年来,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的诸多相关措施在层层分解中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放手市场,适当进行宏观调控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经济政策给予企业经济上的补贴,并保持资金支持政策的稳定性。近些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企业节能环保产品进行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却难以贯彻实施到底,影响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