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事项
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动机,促使学生建立期望。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引导学生的注意:第一,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第二,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第三,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主题上。
(2)提示教学目标。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在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确保学生理解目标和结果,形成心理定向。
(3)唤起先前经验。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教师要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技能,以此为基础推导生发出新知识。
(4)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性质、学生学习特点与预期学习结果等有关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学生最有效接受的方式进行编码,以利于学习者感官的接受。
(5)提供学习指导。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进行指导时要注意: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予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予较少指导,鼓励自行解决问题;对于能力差、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予较多的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6)展现学习行为。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以某种方式来说明自己的学习所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上的三种线索来判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眼神和表情,当求知活动由困惑而获得理解时,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会流露出一种满意的状态;随时指定学生代表将所学知识或问题答案说出来;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理解状况。
(7)适时给予反馈。反馈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进展或有关的结果。学生的反馈线索既可以来自自己,也可以来自教师。尤其是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作业和谈话而获得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者课堂小测验,或者其他课堂问答,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可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辅导。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当确知学生获得了所教知识技能之后,就要教学生如何记住知识,并给以复习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知识。要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自习法、发现法、直接指导法、个别化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以下着重介绍讲授法、讨论法和自习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属于接受性教学模式的范畴,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信息陈述和展示。讲授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精彩的讲授对讲授的准备、实施和结束环节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准备环节,教师应确定讲授的概述性和详细的教学目标,广泛收集与讲授课题有关的信息,并对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策划。在实施环节,教师首先应巧妙导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呈现、描述学习的类型和目标。其次,最好使用“先行组织者”、例证和图解,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结构化的、渐进式呈现的信息。再次,在讲授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控,教师应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应努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要求他们提出从一般到具体的见解,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并学会运用。最后,要控制讲授的容量、时间和范围。讲授的内容既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对最重要的部分的讲述应安排在头15分钟之内;讲授时应避免跑题。在结束讲授时,教师应对所讲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师通过讲授能够把教学涉及的大量新信息、新内容较快地向较多的学生传输,教学效能和教学效率较高,但讲授法主要是一种单向的教学交流,比较单调乏味,学生不容易卷入其中,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较少,教师也不能及时地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运用不当,容易导致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www.daowen.com)
2.讨论法
讨论法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种交谈情境,促成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分享信息、观念或见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情境中,讨论法的实施方式比较灵活,既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也可只是发生在学生之间;教师既可以积极主动地作为讨论的引导者或参与者卷入讨论之中,也可仅仅作为一个观察者;讨论可以将全班卷入进来,也可以分组或举办小型座谈会。讨论法不是漫无目的的谈话,它要求教师能够控制自己的讲述,而且是一个富有技能技巧的促进者、澄清者和总结者;它要求学生能有效地进行思考,说出他们对某信息、观点、主题或问题的想法,并通过思考和有效的互动获得心智和社会性的发展。
教师运用讨论法时,在准备阶段应确定好讨论的目的和程序,在分析学生对讨论的准备性基础上确定讨论的实施方式、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以及讨论的时限。实施阶段,教师首先应确信学生已理解了讨论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提醒他们在讨论中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发言;最后,教师只有在完成讨论任务和相关信息发布以及组织发动任务之后,方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在结束阶段,教师除应对学生经讨论所得的发现、结论、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外,还要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态度、表现及学习效果。
讨论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组织得当的讨论一般是富有动机激发性的,能吸引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在群体思考、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砥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可以发展其分析性和批判性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讨论在转变学生的态度和促进道德判断上也是有效的,能够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不过,如果讨论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可能会导致无目的的和浪费时间的低效学习。
3.自习法
自习法是指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与课堂作业或实践性练习有关的自主学习方法。教师让学生自习的目的主要是为其提供复习和实践以及学会怎样学习的机会。自习法既是经常被教师运用同时又是相当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以逐步减少他们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需要指出的是,自习法既不是完全放任学生,也不是教师和学生互不相干,各干各的事,其有效运用同样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功能的发挥。在准备阶段,教师应该确定作业的性质和类型,确保所提出的作业目标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在实施阶段,教师应清晰地陈述作业的目的和要求、作业的步骤和时间限制。在结束阶段,教师应及时收集作业,对其进行批改和评价,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反馈,必要时进行补救教学。自习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缺点主要与其运用有关,如果学生对自习的目的和要求不明白,或者认为它们不合理,就会消极应付或抵制作业任务;如果教师引导、调控或评价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物质工具。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的外部条件是信息和信息载体。信息为教学内容,如知识、技能等;信息载体为教学媒体,如课本、挂图、录音带等。教学设计时,需要分析教学媒体的特性和选择的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各有特点、适用性和局限性,选择何种媒体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有:①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刺激的类型、学习的结果等。②学习者方面的因素,如感知和接受的能力、知识状况、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先前经验、兴趣爱好及年龄等。③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的地点和空间、是否分组或分组的大小、对学生的反应要求、获取和控制教学媒体资源的程度等。④经济方面的因素,如硬件的费用、软件开发费用、媒体维修的费用、教辅人员培训的费用等。⑤技术方面的因素,如媒体的质量、操作媒体的难易程度、媒体对环境的要求、媒体使用的灵活性和耐久性等。
需要指出,媒体选择时教师常常会只考虑教学任务和学习者这两方面的因素,因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自然更多从“需要”角度考虑。但是,选择教学媒体应该既考虑教学的“需要”,又要顾及现实提供的“可能”。上述五方面因素中,有的能以较为精确的甚至是量化的形式来表示,而其他许多因素有赖于教学设计者个人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做出尽可能明智的选择。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课堂物理环境除了自然条件(如光线、温度、空气以及色彩等)外,课堂物理空间资源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活动而配以相应的物理环境,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领域原则来安排课堂空间,即将课堂空间划分成一个个领域,某些领域只属于某个人,直到教师重新改变某人的位置为止,这种安排特别适合面向全班的课;第二种是按功能安排课堂空间,即将空间划分为各种兴趣范围或工作中心,每个人都能达到各种区域,这种安排最适合于小组同时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当然,这两种方法并不相互排斥,可以组合使用。课堂座位排列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方法而定。课堂讲演适宜采用传统的纵横排列方式,在这种排列方式中,学生的座位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学方法是讨论,则适宜采用其他排列方式,如马蹄形和环形等,这些排列方式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有研究表明,坐在教室前面几排以及中间几排的学生似乎是最积极的学习者,这一区域被称为“中心区域”。教师大多时间都站在这一区域的前面,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这一区域,其他位置尤其是后面座位的学生则难于参与,并且更容易走神。因此,教师要经常变换学生在课堂中的座位。
课堂社会环境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课堂纪律是课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构成课堂气氛,但多数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就会组合成占优势的综合状态而形成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室的气氛区。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