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维护和促进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维护和促进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教育决策者、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就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做了探讨,提出他们各自的见解。(三)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在自身心理素质和外界压力的互动下形成的。因此,要维护与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就要从多方面入手。教师要想“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维护和促进

随着教师工作负荷的加重,工作压力的增大,教师的职业倦怠等问题频繁出现。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他们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教育决策者、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从心理健康的状态和心理健康的预防与维持两方面综合考虑,所谓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完善人格,发挥心理潜能,维护和增强心理各方面的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使个人的心理机能发挥到最佳状态。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是指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良好的认知品质、稳定一致的情绪状态、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是指教师的各种心理关系,如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三是指教师在教学、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维持良好关系,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开展教师心理教育,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一些学者就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做了探讨,提出他们各自的见解。综合有关论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对待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因素。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热爱教师职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和情感,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2.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教师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以愉快、乐观为主导心境,在生活、工作中能保持饱满、高涨的热情,对学生能表现出关切、尊重、高度负责的态度。②情绪较稳定,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不喜怒无常,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因个人的情绪波动而随意迁怒于学生。③具有高尚的情操,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高尚道德的崇尚,富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同情心等。

3.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的人际关系和谐包括: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彼此的权利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尊互信的基础上;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而不是仇恨、忌妒。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冷落、不满、惩戒行为较少。

4.良好的自我意识

良好的自我意识指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是客观地认识自己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悦纳自我就是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能主动地调控自我,积极地适应环境。作为一个教师,良好的自我意识具体表现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具有较高的教育效能感;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适当的教学行为。

5.坚强的意志品质(www.daowen.com)

由于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尤其是新世纪的教师,面临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其工作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应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还要有敢于面对困难和不屈不挠的品质,能够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促进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在自身心理素质和外界压力的互动下形成的。因此,要维护与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就要从多方面入手。

1.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一些优秀教师虽面临多种困难,但他们一到学生中间,烦恼、忧虑很快就消散了。教师要想“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即要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从其对社会推动作用这一角度来讲,是一种高尚的事业,这是保持教师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2.调整认知方式,增强自己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

人的情绪通过认知的折射而产生。正确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不良的认知产生消极的情绪。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教师积极调整、修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耐压性,变心理压力为心理动力,变逆境、困境为发展机遇。一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的高要求,教育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工作、生活、家庭角色的冲突等外部刺激,教师应该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坦然地去面对,以积极主动的行为去适应。另一方面,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能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欣然认识自己的不足,恰当地为自己定位,避免用非理性的完美主义衡量自己、苛求自己。

3.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良好而稳定的情绪,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对身体状态的自我感觉是舒适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情绪不稳定,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教师也是常人,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中不良情绪的产生在所难免。如果强行压抑不良情绪,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因此,教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积极调节情绪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宣泄法、理智法、转移法、幽默法、适度让步法、升华法、音乐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恢复身心平衡状态。

4.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社会支持

教师因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形成人际交往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致使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深感孤独失落和无助。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培养自己的交往意识和积极坦率的社会交往方式,提高人际沟通技能,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获得来自同事、朋友、亲属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减轻或化解心理压力。

5.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学会休闲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所担负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才能使自己轻松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首先,教师要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其次,教师应掌握时间管理技巧。具体来说,要进行任务分析和时间的组织和预算,将目标分成轻重缓急等层次,建立一张科学可行的时间表,避免陷入琐碎而又毫无目的与章法的“瞎忙”状态,从而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减轻过重负荷。再次,教师还应当注意适度用脑,避免持续疲劳,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营养,关心脑健康。此外,工作之余要学会休闲,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以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