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教育心理学

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教育心理学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道德行为的形成学生的道德面貌是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莱斯特的这一道德行为过程模型勾画了道德行为产生的合乎逻辑的心理过程,但此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决策模型,每一过程都有正负反馈的作用相互影响。学生中经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这多半是缺乏合理的行为方式造成的。

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教育心理学

(一)道德行为的形成

学生的道德面貌是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莱斯特(J.Rest)详细分析了特定的道德行为产生过程的构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种综合的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四过程模型。

1.解释情境

面临特定的道德情境时,个体首先必须利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该情境做出全面、科学、合理的解释,并根据自己的解释估计个体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与此同时,个体还会激起一定程度的道德敏感性,即对他人需要、利益的敏感性,感受到自己的行动对别人会产生什么影响。这种道德敏感性能使一个人去突出或无视情境中的某种道德意义,因而它对行为动机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理解能力越差,对情境的道德敏感性越缺乏,他产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少。

2.做出判断

个体在对当前的道德情境有所理解后,就会进一步考虑道德行动的方针,确定怎样的行动方针才是道德的,也就是在这样一个道德情境中应该做什么。该过程涉及的主要是道德判断及有关的问题。

3.道德抉择

个体在对道德情境做出判断后,进而决定道德行动计划,这是一个道德决策过程。在道德决策过程中,个体要利用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同各种非道德的价值观念进行斗争,这是一个非常激烈的心理过程。要求个体必须借助坚强的道德意志,战胜非道德的东西,表现出始终如一的道德行为。

4.道德行为计划(www.daowen.com)

在道德抉择的基础上,个体要把道德意向变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实施道德行动计划。这种实施不仅需要个体明确行动步骤,而且要求个体对实施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并以坚定的意志加以克服,完成道德行动。

莱斯特的这一道德行为过程模型勾画了道德行为产生的合乎逻辑的心理过程,但此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决策模型,每一过程都有正负反馈的作用相互影响。

(二)道德行为的培养

1.激发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善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对道德行为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学生道德动机的教育。行动来源于动机,动机产生于需要。要激发学生道德动机,教师要注意:①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青少年特有的需要结构及其矛盾运动规律;②不断调整学生的需要,使其高级的精神需要不断扩大;③注意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多使用表扬、鼓励、竞赛的方法激发道德动机,产生良好的行为。

2.训练道德行为方式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学生中经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这多半是缺乏合理的行为方式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实现良好动机的行为方式。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常规,懂得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如按时上课、不打人骂人等;②分析某些典型人物的行为,如优秀学生,让他们仿效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③组织学生讨论为完成某一具体道德事件所应采取的行动步骤;④分析、总结道德行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等,正确对待与处理“好心办坏事”的行为。

3.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要使道德行为自动化、经常化,还应当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某种品德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训练的重要意义表现为:一是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良好行为方式得到巩固;二是在新情境中使道德品质发生迁移。在帮助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②提高行为练习的效果;③及时进行强化;④克服消极情绪的干扰;⑤消除不良习惯。[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