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心理学: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教育心理学: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爱国主义情感就属于这一类形式,它和爱父母、爱家乡、爱母校、爱国旗、爱祖国以及对敌人的仇恨、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交织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

教育心理学: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情感的内容及表现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的力量。从内容上看,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辱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义务感是个人对所负社会道德任务的认识和体验,它促使人们在活动中对社会积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责任感是与义务感密切联系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义务是认清道德要求,并在生活中努力加以实现的话,那么关于这个任务完成的程度如何,或者在没有完成任务时个人有过错的程度如何,这就是个人的责任问题。而羞耻感是个人自我道德意识的表现,表示个人谴责自己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的情感。如果学生没有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就无所谓个人品行的发展。

从表现形式上看,道德情感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其产生的突发性、迅速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道德准则的意识往往不明显。二是形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体验,是因为这种直观形象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并扩大了人的道德经验。个人的直接经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的基础,这种道德经验既可以由个人的亲身经历获得,也可以由观察他人而获得。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后,艺术形象会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是以清楚意识到的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自觉性、概括性、稳定性和深刻性,是最高形式的道德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就属于这一类形式,它和爱父母、爱家乡、爱母校、爱国旗、爱祖国以及对敌人的仇恨、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交织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常言道“知之深,爱之切”,只有对某一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产生相应的爱与恨。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常常制约着他的道德情感水平,高级的、伦理的道德情感总是在个体掌握一定的道德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使其道德情感不断升华的一条重要途径。

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道德情感内容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稳固的审美情操的教育实践。通过美感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优美的自然景色能激起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对社会生活中美丑行为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灵,蔑视和鞭笞丑恶的行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对假恶丑的痛恨与唾弃,起到陶冶情操的特殊作用。(www.daowen.com)

3.循序渐进,提升学生道德情感水平

比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仅停留在爱家乡、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等具体情感上,不仅爱国主义情感难以培养起来,而且还会滋长温情主义、乡土观念等狭隘情绪,这是应该避免的。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既要注意其广度的发展,同时也应注意其深度的发展,使学生的具体情感上升为道德情感。

4.移情训练,促进学生道德情感迁移

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之间的重要中间变量,移情又是内疚、羞愧、宽恕几种道德情感的基础,通过移情训练可以提高学生体察、理解他人的情感能力,促进道德品质的提高。移情训练的方法有认知提示、情绪追忆、角色扮演、情境讨论、分享体验、情感换位、作品深化等多种。

5.教师垂范,发挥道德情感感化作用

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移情性。教师的情感生活、特点及相应的情感表达对学生影响极大,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挚的爱,会激起他们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并乐于接受教诲;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挚的爱,是他们获得肯定和表扬、鼓励和帮助的重要来源,由此引发的积极情感体验会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