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桑代克之前有无数人曾对学习进行过研究,但均未提出过一个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充分肯定了“脑内状态”的作用,这与华生的行为主义完全抛弃意识、心理活动形成鲜明对照。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联结,而获得联结的方式就是尝试错误。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他的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延续整整半个世纪,尽管有许多人对他的理论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人们还是公认他在心理学上做出的伟大贡献。他所开创的工作不仅在学习理论方面,也在教育实际领域、言语行为、比较心理学、智力测验、先天-后天问题、训练的迁移以及把数量化的测量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问题上。一些史学家将他划归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更像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却认为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

在对人的学习解释方面,桑代克提出了许多的质疑:[2]

(1)能用比经验总结法和思辨法更科学实验法来研究学习吗?在桑代克之前,人们一般都是用经验总结法和思辨法去研究学习。这是两种有效的方法,但也有一定弊端,如难以真正研究学习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等。同时,这种研究取向与当时兴起的实验法研究取向不相协调。受早期心理学家如冯特等人用实验法研究感觉之类的心理现象影响,桑代克开始尝试用实验法研究学习。

(2)能用动物作被试来研究人类学习的规律吗?长期以来有一个假设在中西思想界盛行,并且事实上也一直在阻碍心理学的研究,这就是:人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根据这一假设,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而动物的行为是受条件反射与本能控制的。直到达尔文对此提出质疑,他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说,填补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鸿沟,也带出了心理进化的问题。例如,人的愤怒表现方式与低等动物愤怒的表现方式有明显的关联。其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一是将动物人性化(无甚影响);二是将人动物化,认为人类的行为也是受反射、驱力和以往的经验制约的。桑代克依第二种方法严格按实验法的程序来研究动物的学习,从中概括出学习的规律,并将之类推到人的学习。

(3)完整的学习理论应包括哪些核心内容?桑代克之前有无数人曾对学习进行过研究,但均未提出过一个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学习理论。桑代克做了尝试,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中将学习理论分为:①对学习实质的看法;②对学习过程的看法;③对学习规律的看法。

(一)经典实验

桑代克的迷箱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入设有打开门闩装置的迷箱,迷箱外有一盘食物。在猫第一次偶然打开门闩逃出迷箱之后,又将它放回迷箱,进行下一轮尝试。“逃出—放回”如此重复多次。桑代克记下猫每次逃出迷箱所需要的时间,发现经过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以至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就能打开门闩,跑出迷箱,获得食物(见图4-3)。

图4-3 桑代克的迷箱实验

桑代克由此否定了顿悟类型的学习。他指出,如果猫是突然获得观念的话,那么学习曲线应呈一种突然改善之势,但是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由慢到快的渐进过程。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行为改进是通过一种机械过程自动地完成的,不需要观念和顿悟。学习是在一种几乎没有意识和思维参与的情况下自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在此实验的基础之上,桑代克提出了他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二)主要内容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包括以下观点:(www.daowen.com)

(1)学习的实质:学习即联结。联结就是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简言之,个体所学到的就是一连串刺激-反应联结的组成。桑代克的联结说充分肯定了“脑内状态”的作用,这与华生的行为主义完全抛弃意识、心理活动形成鲜明对照。联结可分为两种:一是人为的联结,二是非人为的联结。

所谓人为的联结,是指在学习时学习者头脑中并不具备或并没有提供与所要学的新观念一致的概念或经验,新观念的获得完全靠人为地建立联系。比如将“玫瑰”与“爱情”联系起来。人为联结型学习包括各种联想式、渗透式学习,这样的学习虽并不按逻辑意义进行,但也并非用机械重复一句话可以概括,它更多地采用变式重复。如:“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人为联结本身就意味着主动性,也就是说人能主动寻找联结的情境,甚至主动设计或创造联系的情境,而桑代克实验中的动物则完全是被动的。

所谓非人为联结的学习,就是奥苏贝尔所说的意义学习,新的学习材料所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联系,这种实质性联系指一种非词语层面上的联系。非人为联系是一种非任意性质的联系,是指新旧知识以某种合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内在联系。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实际上就是桑代克联结学说的特例,它只不过是一种非人为的联结(并不完全等同)。

(2)学习的过程:尝试错误。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联结,而获得联结的方式就是尝试错误。具体地说,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是顿悟式的,而是一个由慢到快的渐进的一系列尝试错误的过程。他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较动物复杂,但试误学习仍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在猫学习打开迷箱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作为打开箱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须观念做媒介),即S-R之间的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3)学习的规律。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影响刺激与反应关系能否建立的法则有三。在桑代克看来,人与动物的学习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这三大学习定律对人与动物的学习都具有适用性。

①准备律。在实验中,为了保证学习的产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这是一种动机状态。由此得出:学习者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与其是否做好准备有关。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或无准备而强制活动就感到烦恼。但桑代克所说的准备是指“动机状态上的准备”,而没有涉及“知识结构上的准备”,后来奥苏贝尔就很强调先备知识的重要性。

②效果律。即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就减弱。只有当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学习才会发生。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早期的著作中,效果律包括正强化律和负强化律。后来,他通过实验发现,可能正强化律对控制行为更有帮助,于是在后期著作中,他舍弃了负强化律,只讲正强化律。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③练习律。也叫用进废退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间的联结,S-R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使用律),反之越弱(失用律)。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学习是无意义的,这样练习律就被消融于效果律中了。

(三)评价及影响

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动物进行学习研究的人,揭示了动物的试误学习过程,用刺激-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想,从而奠定了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基础。联结主义打破了理智与本能,人类与动物的二元论,认为动物与人类的基本学习方式是一样的,即通过试误来学习,所不同的仅仅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桑代克的准备律和效果律从本质上说来是为传统哲学上的享乐主义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桑代克学习理论的最大弱点是过于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以人为被试的实验方法比较粗糙简单,经不起他人的检验(尤其是关于效果扩散的实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