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性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即社会心理任务。埃里克森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见表2-1。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和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有关。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出生于德国,在奥地利受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后定居美国,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一)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但他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而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提出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性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即社会心理任务。埃里克森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见表2-1。他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冲突解决得好,儿童相应地发展积极的方面,冲突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因此,危机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表2-1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续表

1.信任对怀疑(0~1.5岁)

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这都是生命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需要得到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指对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对自己的信任感。对那些受到适当关注的儿童来说,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有一些婴儿从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如果儿童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婴儿必须学会信任别人对他们基本需要的照料。如果照料者拒绝或前后不一致,婴儿可能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人是不可信任或不可靠的。本阶段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照料者。

2.自主对羞怯(1.5~3岁)

一岁半以后,儿童会主动形成一种与外界的关联感。他们想知道,我能做什么?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控制着我?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常常要试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形成了自主性的儿童,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他们善于自我表现,富有自信心。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他们将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在大人介绍自己时,儿童用手捂住自己的脸,这是缺乏自信和自主性的表现。

该阶段大多数儿童产生的自我控制感是自主意识的开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将愿意掌握自己的命运,自信使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相反,羞怯和怀疑的儿童将永远是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而自信与果断正是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自我控制的需要和倾向,渴望自主,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自我照料外,他们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探索新世界。这时幼儿能够更好地控制肌肉,从而能以自己的双脚走路,开始能够控制外部世界,凡事都喜欢自己动手而不愿受他人的干预。儿童必须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讲究卫生等。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自立,可能引起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感到羞耻。本阶段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父母。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家庭以外,开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这时如果成年人过多地干涉,儿童将会缺乏尝试和主动性。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和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有关。儿童试图像成人一样做事,试图承担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责任。他们有时候采取的目标或活动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冲突的,这些冲突可能使他们感到内疚。成功地解决这些危机要求达到一个平衡:儿童保持这种主动性,但是要学会不侵犯他人权利、权益和目标。形成主动性是产生雄心壮志和目标感的关键。随着儿童主动性的发展,他们体会到完成一种任务的喜悦,否则,会产生内疚感,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这种主动性是指导儿童以后成功的关键。本阶段主要社会动因是家庭。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希望通过自己勤奋的活动来获得成功,这一阶段属于学龄期,儿童依赖的重心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可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儿童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这个阶段他们开始与别的孩子展开竞争,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成功或失败。如果体验到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这会为他们以后积极进取打下基础;如果失败了,就会体验到一种无能感,对以后的生活期望都不高。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这一时期儿童得到很好的发展会形成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与能力的信任感。本阶段重要社会动因是老师和同伴。(www.daowen.com)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会更多地考虑“我是谁”的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个体把自己各个方面,比如信念、性格、性别角色,未来的职业选择等很好地整合起来,个体便会获得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则出现角色混乱。对“我是谁”的回答,如果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建立了,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这将影响青少年以后的职业选择。研究表明,角色同一性建立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获得角色同一性;第二种是拒斥,即个体未充分考虑到将来的各种可能性,而是把这种选择权利交给父母或者其他人;第三种是角色混乱,未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将来的人生目标形成定论。这一阶段是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转折点,青少年会反复思考“我是谁”。他们必须建立基本的社会和职业同一性,否则他们就对自己成年的角色感到困惑。本阶段主要的社会动因是同伴。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这一阶段如果发展得较顺利,找到比较满意的配偶,那么将会体会到亲密感;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暂时还未找到合适的配偶,那么将会体验到一种孤独。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或共有同一性)。没有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会使他们感到孤独或孤立。本阶段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爱人、配偶或亲密朋友(同性或异性)。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这一时期男女建立家庭,有兴趣扩展到下一代。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指关心、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在这一阶段成人面对的主要任务是繁殖。他们要承担工作和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责任。“繁殖”的标准是由文化来界定的。不能或不愿承担这种责任会变得停滞和自我中心。本阶段主要的社会动因是配偶、孩子和文化规范。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如果感到自己一生很充实,没有虚度,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认为自己的生命周期与新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为一体。如果达不到这种感觉,则不免恐惧,觉得人生苦短,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个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社会经历,决定着最终的生活结果。

(二)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6~12岁),中学生正处于第五个阶段(12~18岁),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学校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即变得勤奋的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讲,他们刚进入学校时都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他们满心期望通过获得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成功来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和赞许。但是,学生的期望并非都能够顺利达到。特别是有些学校从一开始就根据学生的某一种表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分为优、良、中、差。学生一旦被划分到较差的行列,他们就很可能会丧失信心,从而失去最初对成功的期望,最终导致自卑或颓废。即使划分到较好组的学生,其成绩如果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积极评价,同样也可能产生自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或学校的教育决定着学生的成功或失败。为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和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许,并耐心回答其问题。教师和学校应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学习环境,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帮助下,确立实际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要给学生表现独立性和责任感的机会,同时对那些丧失信心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当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成败观,使其懂得偶尔的失败,是学校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切不可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更不能因此自卑、颓废。

2.适应角色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社会角色,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通过讨论的方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态的真实信息反馈,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和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和轻视他们。教师通常是最合适和最有可能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人,一个教学卓有成效、热情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教师往往能对学生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和强化,进而影响学生同一性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