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皮亚杰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观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图式、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一个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能力依赖于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和可逆性。

皮亚杰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发生认识论和皮亚杰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建立了建构主义的儿童心理学,是当代认知建构主义的鼻祖。

(一)图式、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即图式)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思维过程质的变化。

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们用来描述智慧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或者说,图式是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它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形式,以帮助人们适应外在环境。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初生的婴儿具有吸吮、哭、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婴儿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行为模式或图式是先天性遗传图式,全部遗传图式的综合构成一个初生婴儿的智力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为了应付或适应周围的环境,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的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

皮亚杰提出,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两个基本过程是“同化”与“顺应”。“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则是“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量的变化),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质的变化)。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过程,不过,这时的同化是在新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同化。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四类: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

1.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儿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生理基础。

2.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皮亚杰将经验划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两种。前者指个体作用于个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如重量、体积等。后者是个体对动作和动作之间关系的理解,它源于动作而不是物体。例如,儿童反复地改变橡皮泥的样子,但是橡皮泥的重量保持不变,通过对捏橡皮泥动作关系的理解,他明白物体的重量与其形状改变没有关系。

3.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表现为人们彼此间观念的交流。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它在儿童的社会约定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社会约定知识是人类自己发展起来的知识,它包括规则、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4.平衡化(www.daowen.com)

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具体历程是:当个体已有图式或认知结构能够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其心理上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反之就会在心理上感到失衡。心理失衡的结果促使个体产生一种自我调节内驱力,引导个体改变调整已有图式或认知结构,容纳新的知识经验,经过调整、吸收新的知识经验,从而达到新的平衡。个体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

(三)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提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表现出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由此,他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与动作来探索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在感知运动活动中,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其认知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这个阶段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发展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9~12月的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符号、图像,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虽能从事很多象征性游戏,但用表征形式认知客体的能力发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即不可逆性。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守恒是指物体即使在排列和外观上发生了改变,其物质的量也保持相同。同时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趋向按照他们自己的观点了解世界和他人的经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一个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能力依赖于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和可逆性。随着对同一性的完全掌握,儿童知道,假如没有东西被增加或取走,物质是相同的。随着对补偿性的理解,儿童知道一个方向外观上的变化能够在另一个方向的变化来补偿。也就是说,假如玻璃杯里面的液体要增高,玻璃杯必须要狭窄一些。随着对可逆性的理解,儿童能在心智上理解发生的变化。如儿童知道自己有个姐姐,那她就是自己姐姐的妹妹。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掌握以上三方面,逐渐形成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所谓形式运算,就是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这时,儿童的思维超越了对具体的内容或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而朝着非直接感知或未来事物的方向发展。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时期的儿童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师长。所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做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虽然不同的儿童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跃某一个阶段的发展。在阶段转折时期,同一个体可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