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影响

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于学者们划分的标准不一,因而对身心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较大差异。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前提与参考点。某一心理现象的发生年龄往往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前,促成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体的增长,即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加;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认知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心理的发展离不开身体的发展,而心理的发展也影响身体发展。

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二)心理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是按某种固定的顺序连续发展的,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这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理成熟的顺序决定的。个体的身体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人的身体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人体内的各大系统如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生理的发展必然影响心理的发展,同时心理发展的顺序还受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活动领域、活动方式、承担社会义务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基本的顺序。如人的认识遵循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顺序发展。

2.阶段性

人的身体、心理是一个连续不断、按一定顺序发展的过程,但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既表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由此可以将人的身心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由于学者们划分的标准不一(生理标准、心理标准、教育年龄标准、人的社会化标准等),因而对身心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参考了多种划分标准后,提出了一个综合参考方案:婴儿期(出生~3岁);幼儿期(3~6岁),也称学龄前期或幼儿阶段;童年期(7~12岁),也称学龄初期或小学阶段;少年期(13~15岁),也称学龄中期或初中阶段;青年期(16~30岁),也称学龄晚期或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成年期(31~65岁),也称求职创业阶段或工作阶段;老年期(65岁以后),也称晚年阶段。

3.不平衡性

在个体一生的身心发展中,身心发展的起始时间、速度以及达到成熟水平的时间是不平衡的,存在时快时慢、时高时低的现象。从身体发育来看,身高增长在先,体重增加在后。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速率。从总体发展来看,身体发育有两个快速期:一个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头一年,另一个是在青春发育期。人的心理发展同样是不平衡的。一般而言,人类心理某些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即某种心理机能发展最重要的时刻。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关键期,出生到4岁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www.daowen.com)

4.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个人只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生活条件,在种系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就会按一定顺序发展成长,所以每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总是大体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会有差异,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如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也远远超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5.个体差异性

人的发展在各年龄阶段既具有普遍的、共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又存在着个别差异。一是表现为生理差异,由于遗传基因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人的身高、体重、相貌、体质各有差异。二是表现为心理差异,每个人的认识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既有群体的差异(如年龄、性别等),又有个体的差异(如认知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动机等)。

(三)心理发展与教育

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也是作为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前提与参考点。总体上,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一方面,教育对人心理发展的作用性质及其程度,往往依赖于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本身又会对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起着较强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育需要以个体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育应遵循“准备性原则”,即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个体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能够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即根据每一年龄阶段儿童能最有效地掌握的教学内容,采用最适合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

第二,教育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主导性作用。不论个体的先天遗传素质如何,就其已有的遗传素质而言,教育对其心理发展起着主导性的制约作用。科学的教育就是要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其发展。

第三,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动态的。心理发展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一方面,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发展这一前提。发展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揭示个体心理特征的年龄特点,从而为教育的实施提供年龄依据,发展研究中的一些新成果有时甚至会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教育可以反过来影响和改变心理发展的进程。某一心理现象的发生年龄往往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前,促成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育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适应其发展水平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其各方面的心理机能得到充分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