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县北门乡的鲲江村,是一个典型的渔盐之乡、靠海的三角洲,被取了一个大鱼的名字,叫“南鲲”。这个普普通通的渔村,每天却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到这里来,一排排的车子,一群群的人头,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只因为这里有一座台湾最古老的王爷庙——南鲲代天府。台湾所育的王爷庙都将它视为精神领袖,奉为全台的王爷总庙。
在台湾的庙宇中,数目最多的,就是奉祀瘟神的“王爷庙”。因为台湾孤悬海外,历来被看作瘴疠之区。移民开拓之初,医药尚未发达,瘟疫一起,死者无数,甚至有一夜之间全户灭绝的惨事。民间无不人心惶惶、谈瘟变色。台湾民众只好听天由命,祭拜鬼神,以求精神上的慰藉。由大陆传来的瘟神王爷信仰也就遍及全岛。
民间关于瘟神的传说有多种多样,王爷数目也多寡下一,少者仅三五位,多者可达三十六位或三百六十位。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因非命而死,死后受封为“王爷”、“千岁”、“瘟王”、“代天巡狩”、“王公”、“游王”、“行灾使者”、“恩王”等。王爷庙的分布,一般说来是与闽南人开拓台湾的步骤是一致的。以澎湖台南沿海一带最为稠密。嘉义、云林、高雄沿海一带次之。建庙的缘起,多与“放王船”的习俗相关。
以前福建沿海十分盛行施放王船的习俗。民间信仰认为,当瘟疫流行时,为祈安植福,建王醮,送出无人乘坐的王船,便可将疫病带走,人民可免遭殃。王船载着王爷神像,随波逐浪,四处漂泊。有些王船躲过了海浪的吞噬,漂到台湾沿岸,那么接到王船的地方,概由当地居民捐款建庙。随着王爷船四处流浪,台湾的王爷庙也就一座座地出现,使得台湾的王爷庙特别的多。而漂着的王船,皆被保存于庙内或庙旁,或为崇祀的对象,或另造小模型,供奉在神桌上予膜拜。这是王爷信仰的一大特色。
南鲲代天府就是王爷庙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建于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说300多年前,麻豆渔夫杨世乡发现了从大陆施放过来的王船,船上神像即是李、他、吴、朱、范五位王爷,于是在鲲附近盖一草寮,予以供奉。因为灵验,远近相告,香火也就逐渐兴旺起来。后筹资建庙,称五位王爷为南鲲王,称王爷进港的蚵寮为王爷港。以后逐步扩建,成今日之规模。(www.daowen.com)
南鲲代天府占地约19公顷,仿古宫殿式建筑,充分展现了唐山风采,既精巧又壮观。那巍峨壮丽的山门,在全台庙宇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庙的前殿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是代天府,放着五位王爷的神像,顶上悬挂“代天行道”的横匾,右边是中军府,左边是城隍衙。庙顶屋脊富丽堂皇,凤凰、飞龙等剪粘昂首矗立,活灵活现,十分引人注目。所有石雕都是当年由大陆运来的青斗石、白石雕砌而成的。正殿中央有一蜘蛛结网的浮雕,即为高手所刻,为该庙宝贵文物之一。近年由台湾师傅刻的渔、樵、耕、读四木雕,也是非常难得的精品。
庙后有万善堂、虎苑花园、鳗园、鲤池、青龙池等建筑,花木繁盛、景色秀丽、优雅宜人;庙旁有棵古榕树,盘根虬须,威武非常,相传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亦为该庙奇景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台湾的王爷信仰也一步步地蜕变。由原来的瘟疫邪神,变成了驱瘟防疫的正神,更进一步成了万能的神。作为台湾王爷总庙的南鲲鲜代天府,每天进香的人数之多,不亚于北港朝天宫。特别是农历三月末,是代天府的“迎克秀”,许多地方都要来该庙,迎请工爷绕境出巡,那时,“仕女杂沓与国狂,年年迎送眼鲜王”之情况,不由令人叹为观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