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描述一个很伤心的问题时,表情却是微笑的。比如,和朋友聊起我与男朋友分手的时候,内心很难受,脸上却一直面带微笑,直到朋友提醒我——你嘴里说伤心,我看你脸上是笑意呀。
微笑的悲伤者
微笑的悲伤者,你好!
一般来说,我们会用笑表达开心,用哭表达难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换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变成用微笑“表达”伤心。的确,有时候我们会微笑着表述某件伤心之事,有时候我们也会为某件事高兴得流泪哭泣。是啊,我们人类真的很奇妙,会有那么多的表情包……
对于这类现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
古人云:“悲极则喜,喜极而悲”,这是一种解释。而心理学方面,我们可以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探究。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缓解焦虑的防卫功能。通俗来讲,就是当我们的内心有矛盾和冲突时,我们会感到痛苦和焦虑,为了缓和焦虑,消除痛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减轻痛苦,帮助自己度过心理难关。心理防御机制有很多表现形式,树洞君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小狐狸的故事,来简单讲一下。
一只小狐狸路过一个葡萄园,看到葡萄架上结了一串串饱满而晶莹剔透的葡萄,它口水流了一地……最后,它擦了擦口水,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呢?于是它诗兴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这只小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置换作用”,即用一种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也是一种“升华”。弗洛伊德认为,许多伟大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就是将精神方面的能量转至创造力的行为。(www.daowen.com)
如你所说,当你和朋友聊起与男朋友分手的时候,内心很难受,树洞君感觉,你对那段关系还未放下,心里还有一些未解开的结,即矛盾和冲突,因此才会感到难受和痛苦。但是,也许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友人担心,或者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还好,还比较坚强,不愿让别人看到你的痛苦和悲伤,不想让朋友以为自己因为分手这件事而受到很大的影响,抑或其他……当你和朋友提及或谈论分手这件事时,你不知不觉就面带微笑。这有点类似防御机制中的“压抑”和“反向形成”,即把一些令人痛苦的想法或感觉排除在意识之外,然后用相反的方式表现。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心里好受一些,缓解了一部分的痛苦体验,可以保护自己不去过多地感受内心的悲伤。如果不笑,可能就无法掩盖住这段经历带给自己的受伤、愤怒、失望甚至更强烈的情绪。而如果真的允许自己这样去感受如此沉重的情绪,有可能我们又会被淹没而感到失控,继而用微笑让伤心表现得在可控范围内。此时的微笑,也可能是你保持形象的方式之一,让自己不那么尴尬,假装自己还可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分享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分享一些不好的经历时,有时我们甚至会为此有羞耻感。
又或者,你可能在一个不鼓励弱势情绪表达,或表达负面情绪是不安全的家庭环境里长大,于是习惯性地会用微笑来掩盖内心的脆弱。当痛苦的经历在一个家庭中被轻视,或者有一种潜规则表明,某些感觉是不可接受时,家庭成员就会失去掌握这些情绪的充分和恰当表达的能力。
人们往往认为“笑比哭好”“笑一笑十年少”。毋庸置疑,微笑是有魔力的,有这么一句话“用微笑把痛苦埋葬,才能看到希望的阳光”。微笑能带来春天般温馨的气息,融化内心的悲伤,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挑战。
然而,想哭的时候还是要哭出来的。适当的哭一哭,可以宣泄内心的情绪,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功效。通常情况下,当我们感到特别糟糕的时候,痛哭一场后,内心积压的情绪就会宣泄出来,之后也就没有那么难过了;哭还可以缓解情绪,释放压力。不哭的人往往要比哭的人承受更多的压力。哭,反倒可以释放内心,使人神志畅然。
哭,对人的心理起着一种有效的保护作用。有研究表明,哭泣时,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从而有效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浓度,缓解了紧张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哭后,感觉比哭前好了许多,有害物质的排出,也起到了“排毒养颜”之功效。
当然,物极必反,笑也好,哭也罢,适量就好。
欢迎你来与咨询师进行更深刻的探讨。
树洞主人:徐云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