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学到现在,已经与室友产生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摩擦,每次都是在不了了之中和解。直到上周,我问她借用一下手机数据线,她反问我一句:“你自己不是有吗?”我回:“我的落在实验室了。”室友一段长时间的沉默,再也没有回复我。我尴尬地转身,同时内心无比失落,为什么平时真心对她,几乎所有东西她只要开口借,我都毫不犹豫借给她,到自己向她寻求帮助,怎么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事后我也和她交流过,她的回复是:“借不借是我的自由。数据线这种东西多备几个不就行了。每个人都有不同形式的表达,我沉默就是表达不想借。”
我实在接受不了,过段时间我再次和她谈起这件事情,她说因为我借东西总不还,所以不想借。我承认确实有些东西我是忘记还了,比如一盒化妆棉。但有部分东西是她前一晚借我,第二天下午她就自己拿回去了,我根本来不及还。我解释她也不听。
刚开学,我和她与其他几个同学组成一个课程汇报小组,突然有一天我打开手机就看到她一连串的话和已经把我移出群的消息。我真的不懂,作为组长,她连组员交稿情况都没搞清楚,在个别组员出现懈怠的时候电话都不打一个,就果断解散小组所有人,然后重新组队。我无法理解她的行为,当我诚恳地告诉她这样的行为不妥后,她说了一堆恐吓的话,让我感到恐惧。我对以后该如何和她相处十分迷茫。她在小组事件之后还说我在指责她,认为我孤傲自负。现在我们的协议是:今后互不干扰,否则就请辅导员介入调换宿舍,还录了音。老师,我想知道这件事情是我错了吗?我是不是真的人格有问题?
头疼的鹿角
头疼的鹿角,你好!
看过《同桌冤家》这本书吗?室友一定是比同桌更难相处的一种同学关系了。人们都说要和室友好好相处,因为这是大学里最容易交到朋友的选项,足不出户就可以相知相交,多难得的缘分!殊不知,这种未经选择就随机安排的室友真的会很难相处!兄弟姐妹在一起都会吵架打闹,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原本根本是陌生人的室友关系呢?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以产生摩擦的素材俯首皆是啊!看得出你一开始对室友有美好的高期待,室友借什么你都毫不吝啬,而且你们那么高频度的互借有无,应该一度有过友情的“蜜月期”,出现矛盾后你也曾经想过妥协调解,“很多次的不了了之”还有“事后的谈话”都是不懈努力的证明,但怎么还是处着处着就变成了“互不干扰”协议呢?难怪你会迷茫,不仅怀疑和室友根本无法好好相处,还在室友的指责批评中怀疑自己“是不是人格有问题”。(www.daowen.com)
树洞君觉得这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谁有毛病的问题,因为大学生这个年纪都有长长的成长过往、教育和养育背景,都有愿望达不成之后的挫败感,那种挫败感后面的人生坎坷历程绝对因人而异。有的会把挫折感变成愤怒、被害感,要反击回去,由此走上了复仇或疏远之路;有的会把挫折感变成失望、伤心、绝望,从此看透人生、看破红尘,怀疑自己、怀疑对方、怀疑人生,有的还会有别的处理方式。这里你和室友好像各自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但无疑,你们都面临一个新课题,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大学里学习这门课的学费最低,因为职场上、婚姻中会涉及更多实际损失,一旦练习失败,成本要高得多。
人际冲突的结果常常取决于对彼此差异的理解和处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是只兔子,室友是只斑马,本应老死不相往来,不想却同住一个屋檐下。良好的意愿、真诚的努力不能完全消解彼此巨大的差异,你希望不分你我、有话直说,对方却喜欢默不作声、自我领会,可能是性格的差异,也可能是各自家庭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毕竟你们相遇时已经各自生活了十几年。处理差异的第一要务是相信大家都是同一个目标,面对不同的行事风格,我们来邀请合作而不是指责对方。同一个目标就是谁也不想把宿舍变成战场,大家都希望尽量减少冲突,你减少冲突的方法是真诚沟通、澄清原委,她减少冲突的办法是回避可能的不愉快、自行体会,越过差异去领会对方的难处和特点是求同存异的真谛。比如,和室友的沟通开头语变成合作的邀请而不是让对方改变的要求:“我们的方式确实很不一样啊,不过目标都是一致的,谁不希望和室友友好相处,宿舍氛围轻松愉快呢?我相信你那样解散小组一定有你的考虑,是吧?能说说看吗?”
著名的沟通学家Beteson有句名言:差异的差异就是信息。这么拗口的名言意思其实很简单,人们之间无法避免会有差异,差异本身不是最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是最有价值的信息。你和你的室友认识之前,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快20年吧,你奉为人生信条的价值观可能正是他们家反复反对的(此处需要你自行脑补画面),比如“你爷爷当年就是吃了这个亏,千万不要随便借别人东西!”
生气、失望之前,看看是不是她对每个人都这样,还是只对你这样?如果人人都这样,说明这是她的脾气秉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是个有趣的人际课题:你小时候住哪里?谁带你长大的?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小时候你最讨厌的事情是什么?……我们有时因为太渴望友情而过快圈定“好闺蜜”“铁哥们”,其实还没有彼此好好了解和理解。所以,暂时忘掉对错的担心,在“诚恳地指出她的不妥”之前,不妨先问一句:“你这么做,肯定有你的道理和考虑,可以告诉我你怎么想的吗?”像看外国人一样耐心看看你们的差异,能理解和接受的部分不妨慷慨地加以认可和欣赏,实在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部分不妨商量个求同存异、相互妥协的两全之策。
树洞主人:姚玉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