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林尼治海岸地区概况
1.简介
位于伦敦郊区格林尼治的建筑群及其附近的花园是以17世纪和18世纪以艺术和科学两种风格建造的。由伊尼哥·琼建造的女王行宫是在英国本岛上第一个具有帕拉底奥风格的建筑物,直到才出现同样风格的建筑群——由克里斯托夫·雷恩设计建造皇家海军学院。花园以安德烈·勒诺特雷的设计为基础。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则是由国王查理二世任命的约翰·弗兰斯蒂德建造的杰作。
2.历史沿革
1558年作为皇家正式的夏季行宫。
1616—1635年建皇后之屋。
1662年始建,后来成为皇家海军学院的卡尔二世的宫殿。
1675年建成弗兰斯提屋。
1675年建皇家天文台。
1694年在今日皇家海军学院的地址上建造一个海军医院。
1813和1857年,扩建皇家天文台。
1869年皇家海军学院迁入海军医院。
1873年皇家医院转为皇家海军学院。
1934年建造国家航海博物馆。(www.daowen.com)
1960年皇家天文台迁至赫克芒色克斯城堡(色塞克)。[13]
从海上经过泰晤士河河口进入伦敦的船只,必须从这里经过。15世纪初,英国王室就将其作为防守伦敦的要塞,在这里设置炮台和瞭望塔,用来监视泰晤士河上的舰船。在这里还修建了许多宫殿。周围的山林草地,则是王室养鹿、放鹰和打猎的御苑,当时的国王曾把格林尼治称为“逍遥宫”。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决定在格林尼治山顶的瞭望塔处建立英国皇家天文台。那时英国正在跨越大洋扩张势力,但海上航行只能凭借日月星辰来判断船只所处的纬度,而无法确定其经度。英王相信研究星象能为远洋航海提供保障,因此规定皇家天文台的任务是寻求确定经度的办法,改善航海与天文学。
公元1767年,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格林尼治的皇家天文学家们摸清了主要天体的准确位置和运行规律,制成世界上第一张海图。英国的海员可以根据星星的位置确定船的方位。公元1884年6月26日,国际经度会议通过决议,以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以此计算地球上的经度;以格林尼治为世界时区的起点;以格林尼治的天文台的计时仪器来校准时间。从此格林尼治因其天文台而闻名于世。公元1924年,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一次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向太空播发时间信号,使世界无线电听众可以根据这种时间信号校正自己的钟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天文仪器的发展,格林尼治天文台已经容纳不下大量现代化仪器,再加上伦敦的空气污染也影响对天象气候的观测,格林尼治天文台迁到苏萨克斯郡,旧址改为英国天文博物馆。周围的山地建成一个大花园,有数千顷的大草坪、美丽的花坛和茂密的树林。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大门旁的墙上,镶着一台公元1851年安装的24小时走字的大型标准钟,报告各国通用的世界标准时,也就是格林尼治时间。天文台院子里保留着一条混凝土嵌着铜条的线,旁边的大理石上刻着醒目的大字“格林尼治子午线”(本初子午线),表示地球在这里被分为东经和西经。博物馆内陈列有天文学家进行研究的天文仪器:星盘、旧时使用的天文望远镜、钟表、地球仪、天象图谱等。
(二)突出价值
1.文化价值
格林尼治,世界计算时间和地理经度的起点,位于伦敦市中心东南8千米。这里地势险要,风景秀丽,早在15世纪已建起了宫殿,设置了炮台和瞭望塔,大片山林草地被王室作为养鹿、放鹰和打猎的御苑。1675年,国王查理二世颂诏,决定将瞭望塔改建成英国王家格林尼治天文台。
2.历史价值
1884年,世界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正式确定以通过该天文台中星仪的子午线为零度经线,向东称东经,向西称西经,各为180度。每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发展史也是人们对天文地理探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终结了人们混乱的时间和空间表述,建立了横贯全球的坐标系统,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科学价值
格林尼治天文台为人类对天文地理的研究立下汗马功劳。至今,人类描述自己在地球上位置的方式依然沿用了当时定下的经度标准。人们标记自己的时间依然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1948年,英国政府决定将天文台址迁到英格兰东南部的赫斯特蒙苏,但仍然沿用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旧称。天文台旧址则辟为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天文台早期使用过的望远镜、天文时钟、天象图、航海图等。而新址则装备了大量先进的天文设施,如安置了直径2.49米的牛顿望远镜、精确到十亿分之一秒的原子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