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1.简介
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于1880年最后完成。大教堂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它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除两座高塔外,教堂外部还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科隆大教堂内有很多珍藏品。“二战”期间,教堂部分遭到破坏,近20年来一直在进行修复,作为信仰象征和欧洲文化传统见证的科隆大教堂最终得以保存。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考古发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耸立的地方,曾存在过一座罗马的神殿,围绕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一座基督教堂建于公元320年,当时的洗礼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内还可以看到。
2.历史沿革
1164年“东方三王”遗骸运抵。
1180—1230年安放有“东方三王”遗骸的三王圣髑盒。
1248年8月15日奠基仪式。
1322年大歌坛落成典礼。
约1355年高157米的尖塔动工。
1744年歌德首次参观大教堂。
1814年部分中世纪时的西部正面设计图失而复得。
1816年发现另一半中世纪西部正面设计图。
1842年重新动工。
1880年10月15日建造时间长达632年又两个月的大教堂终于竣工。
1948年700周年庆典。
1998年750年周年庆典。(www.daowen.com)
(二)突出价值
1.文化价值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有一版面值均为5芬尼的邮票印刷于1948年,是专门为科隆大教堂设计的。但是后来政府认为科隆大教堂被印刷成黄色是错误的,因此宣布这版邮票销毁。但是由于一些原因,邮票阴差阳错地保留了下来,如今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2.历史价值
1880年10月15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成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还体现了欧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受轰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建筑被摧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对于家乡科隆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
20世纪末,泛酸的空气正无情地侵蚀每一块斑驳的石头,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开始了。科隆市政府在保持大教堂的建筑特色的同时,对教堂的内部进行了修葺,使其焕然一新。
3.科学价值
科隆是欧洲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德国最大的褐煤生产基地。大教堂建成仅160多年,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气和酸雨的污染、腐蚀,双塔由原来的银白色变成了黑褐色。当地文物部门为恢复教堂原来的建筑风貌,用莱茵河的水给157米高的双塔“洗澡”。尽管不能恢复原来的光亮、明丽,但毕竟比原来清新了许多。后来市议会知道了,决定保留双塔被污染了的黑褐色,以引起世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大教堂的“阴阳脸”,促使科隆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消除和减少污染,保护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如: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严禁尾气污染严重的车辆进入市区;搬迁市内污染严重的企业;正式成立“环境保护区”……
特别超前的是,在20世纪中叶,他们就提出了“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提倡绿色生活”的口号,成为“倡导低碳、防止气候变暖”的践行者。
(三)保护与合理开发
科隆市为大教堂策划一个缓冲区,但仅局限在莱茵河左岸大教堂的周边地带。在发生大教堂周围拟建高层建筑的事件后,遗产委员会提出了一项报告,再次要求道依茨区拟建高层建筑对大教堂的视觉影响予以考虑,并在莱茵河右岸也划定缓冲区,以控制建筑开发,突出世界遗产的价值。大教堂的价值不仅在其本身,还包括与周围环境共同形成天际线以及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寻求合理自市设计解决途径。设置合理的缓冲区是重要手段之一。
●设置步行区域与经济振兴、环境改善策略相结合。
●突出大教堂中心地位,创造宜人的步行空间尺度与丰富的吸引力。
●延伸步行系统,与各种开放空间相衔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