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侏罗纪早期湖泊中的杨氏璧山上龙及铁峰山古藻迹的研究成果

侏罗纪早期湖泊中的杨氏璧山上龙及铁峰山古藻迹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侏罗纪早期,重庆境内尚分布有大面积的湖泊。经过研究认为杨氏璧山上龙是中等大小的短脖子蛇颈龙,为一幼年个体,生活在距今约1.8亿年的侏罗纪早期的淡水湖泊中,而不是在海洋里。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这种介壳灰岩主要分布在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即自流井组中。通过研究发现,万州虫迹化石为一种新类型的虫迹化石,被命名为铁峰山古藻迹,时代是侏罗纪早期,距今约1.8亿年。

侏罗纪早期湖泊中的杨氏璧山上龙及铁峰山古藻迹的研究成果

侏罗纪早期,重庆境内尚分布有大面积的湖泊。此时在湖泊中生活着大量生物,包括双壳类和软体动物以及节肢动物等,其中有一类处于生物链顶端,即蛇颈龙——璧山上龙。虽然湖边有恐龙生活,但没有发现恐龙化石,只在地层中形成了恐龙足迹化石(图4.3)。

图4.3 恐龙足迹场景复原图(来源:维基百科)

(1)大足恐龙足迹

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远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和遗物,属于古生物化石的一种。远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包括钻迹、移迹、足迹等,如生物挖掘的潜穴、低等动物爬行时留下的移迹、高等动物留下的足迹等。遗物包括远古生物的排泄物、代谢物、生殖物,如粪化石、胃石、蛋等,甚至古人类所用的石器。

在重庆大足邮亭镇一条废弃的铁路边上,一块倾角约60°的岩层面上保存了一处恐龙转弯足迹。该处恐龙足迹包括多个足迹,经研究鉴定为蜥脚类恐龙足迹,这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蜥脚类恐龙转弯形迹(图4.4)。现场发现的恐龙脚印有几十个,经过测量,脚印大的长约40 cm,小的长约30 cm。现场发现了两条恐龙行迹,一条直的,一条转弯的,两条恐龙足迹形态不一样,说明至少出现过两条蜥脚类恐龙。在四川昭觉、山东诸城和四川古蔺也有蜥脚类恐龙转弯形迹的报道。这些恐龙转弯形迹对蜥脚类恐龙运动行为学分析十分重要。

图4.4 恐龙足迹现场

(2)杨氏璧山上龙

璧山上龙化石发现于璧山桐梓公社高桥大队团堡坡,地层时代为早侏罗世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化石为一副缺失头骨的蛇颈龙骨架,全长约4 m(图4.5)。经过研究认为杨氏璧山上龙是中等大小的短脖子蛇颈龙,为一幼年个体,生活在距今约1.8亿年的侏罗纪早期的淡水湖泊中,而不是在海洋里。该蛇颈龙头相对较大,牙齿长大而且尖锐,颈部短。四肢呈桨状,尾巴短,以捕食鱼类为生,是恐龙时代的水中霸王。

图4.5 璧山上龙(幼体)(www.daowen.com)

蛇颈龙主要生活在海洋中,非海相沉积物中的蛇颈龙化石还见于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重庆除了璧山上龙以外,还发现了澄江渝州上龙与云阳上龙化石,这些都是在中国发现的淡水蛇颈龙类,由此成为研究淡水蛇颈龙的重要地区。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群的研究表明,当时四川盆地为亚热带淡水沉积。杨氏璧山上龙的发现,为研究蛇颈龙入侵淡水环境增添了更多信息。它们在地理和时代上的广布性表明,在蛇颈龙类的大部分历史时期中,淡水种类是普遍存在的。

(3)介壳灰岩

介壳灰岩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几乎全部由双壳类组成,岩石上到处可见密集堆积的双壳类,在侧面可见双壳类层叠密集分布。单个双壳类的瓣壳体上清楚可见同心生长纹。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这种介壳灰岩主要分布在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即自流井组中。自流井组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段,自下而上依次为珍珠冲段、东岳庙段、马鞍山段和大安寨段。其中在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中可见厚层的介壳灰岩,说明介壳灰岩时代为侏罗纪早期,距今约1.8亿年。这种介壳灰岩广泛分布于重庆乃至四川盆地境内,成为一种标志层,若是在野外发现了这种岩石,则表明该地层的年代为侏罗纪早期。介壳灰岩形成于较为动荡的环境中,代表的是一种温暖湿润的气候(图4.6)。

图4.6 介壳灰岩

(4)虫迹化石

除恐龙足迹外,重庆万州、梁平和忠县还发现了侏罗纪时期的虫迹化石,其中以万州虫迹化石最具代表。

万州虫迹化石位于万州铁峰乡楼坪村的山中,多年前的一场山体滑坡得以让化石裸露出来(图4.7)。数百条密密麻麻的虫管布满石头表面。虫管厚度为5~8 cm,长度从十几厘米到近一米不等,虫管之上遍布小的双壳类瓣壳。通过研究发现,万州虫迹化石为一种新类型的虫迹化石,被命名为铁峰山古藻迹,时代是侏罗纪早期,距今约1.8亿年。虫管是某种动物在软泥中爬行的通道,后来被上面的介壳灰岩充填所形成。这种痕迹可能是大型的双壳类留下的,也可能是某种节肢动物或软体动物留下的。目前,推断这些痕迹可能是一只虫子反复经过时留下的,也可能是一大群虫子从泥沼里经过时留下的。万州虫迹化石能保存下来实属罕见,因为相比恐龙骨骼化石之类的遗迹化石来说,它们的保存条件更为苛刻。这些虫迹化石形成的条件要求很高:干硬地面上的脚印非常浅,很快会消失;太软的地面上痕迹因为含水量高,流动性较大,很快会被周围的泥沙埋没;只有泥沙的湿度适中,痕迹才能保留下来。虫子在这样的地表行走留下痕迹,随后有痕迹的泥沙被另外一种成分的泥沙迅速掩埋。这层保存有虫子移动痕迹的泥沙下沉,经受地下的高温高压而变成石头,上面的痕迹也就跟着硬化了,形成化石。

图4.7 万州虫迹化石

万州虫迹化石表明,1.8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这个地区是一片大的湖泊,非常适合生物生长,湖水中生活着很多水生动物,包括虫迹化石的制造者和大量双壳类。这些动物在湖底软泥留下了遗迹,最终形成虫迹化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