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叠纪晚期的巴渝远古生物现象

三叠纪晚期的巴渝远古生物现象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叠纪时期,陆地面积扩大,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图3.18全球三叠纪海陆格局与重庆位置三叠纪在生物变革方面最典型的特征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还有哺乳动物的出现。到了三叠纪晚期,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在重庆及周边地区,由于二叠纪末期大灭绝带来的影响,三叠纪早期的海洋是寂静的。

三叠纪时期,陆地面积扩大,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图3.18)。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较为干旱,到中晚期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图3.18 全球三叠纪海陆格局与重庆位置

三叠纪在生物变革方面最典型的特征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还有哺乳动物的出现。新类型陆生爬行动物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为躲避竞争开始首次生物重返海洋海生爬行类开始出现。三叠纪晚期,恐龙和哺乳动物同时开始出现在地球上。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在三叠纪又开始了大发展,二者与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植物方面,裸子植物像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中期起迅速发展起来。到了三叠纪晚期,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www.daowen.com)

三叠纪时期,所有大陆连成一片,形成一个联合古陆——泛大陆,外形像一个巨大的不规则字母C,C里就是辽阔的特提斯洋,当时重庆所在的南中国位于字母C的起笔之处。在三叠纪早期,重庆境内沉积的是海相灰岩地层,被称为飞仙关组与嘉陵江组,到了三叠纪中期情况则一分为二,有的地方地层称为雷口坡组,以海相灰岩为主,有的地方地层则称为巴东组,以陆相的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夹灰绿色页岩为主。目前还没有发现植物化石

在重庆及周边地区,由于二叠纪末期大灭绝带来的影响,三叠纪早期的海洋是寂静的。在野外仅能发现一些遗迹化石,类型主要是线性迹。还有一些岩石中出现类似蠕虫状的条带,我们称之为蠕虫状灰岩,外观很像化石,但其实不是化石。线性迹和蠕虫状灰岩都证明了在三叠纪早期到中期,这段长达1500万年的时光里,海洋寂静,生物凋零,生命演化处于漫长的“黑暗中世纪”,但同时也有生物活动,生命并没有停息演化的步伐,在黑暗中摸索,并逐渐开始复苏,迎接新的黎明,终于在三叠纪中期再次发生生物大辐射,生命演化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