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巴渝远古生物:二叠纪中晚期的发现

巴渝远古生物:二叠纪中晚期的发现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图3.4二叠纪类——新希瓦格龙潭组的主要化石为植物。在二叠纪晚期,当重庆抬升为陆地时,分布着茂盛的森林。二叠纪的晚期是华夏植物群的鼎盛时期,尤以种子蕨最为繁盛。而在二叠纪晚期,随着广泛的海侵,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一带。例如,大羽羊齿早已成为我国及东亚其他地区二叠纪的标准化石之一。如果你穿越时空返回二叠纪晚期的巴渝大地,将

巴渝远古生物:二叠纪中晚期的发现

这里有必要先说一下二叠纪时期的状况。二叠纪开始于大约2.99亿年前,延至大约2.5亿年前,共经历了约5 0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拼接形成联合古大陆,被称为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为珊瑚、腕足类、䗴类和菊石。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以前辉煌的三叶虫此时已经衰败,无足轻重了;两栖类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哺乳动物的祖先——似哺乳爬行类发展达到顶峰,遍布世界各地。二叠纪早期的植物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期则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图3.3)。

图3.2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分布图

图3.3 二叠纪海洋场景复原图

栖霞组与茅口组的主要化石为䗴类。

什么是䗴类?䗴是一种原生动物,因其外形多为纺锤形,故也称纺锤虫,可见透镜状或球状。䗴类的中文名,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命名的。䗴类出现于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达到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落,二叠纪末全部灭绝。䗴类在石炭二叠纪的地层中非常普遍,是划分对比此时地层的重要化石。栖霞组与茅口组对应的地质时代为二叠纪中期,主要䗴类为费伯克䗴类与新希瓦格䗴类(图3.4)。䗴类体型通常比较小,大小一般为3 cm左右,很多䗴类在野外岩石上很难观察到,但不能因此就小看了这种微小的化石,它可是划分地层年代的依据。如果在野外的岩石中发现了䗴类化石,那么可以知道该岩石的年龄大约是在2.7亿年前。此外,这种小小的化石对人类征服海平面以下有帮助,人类制造的潜艇就参考了䗴类的身体结构,因为䗴类是利用海水浮力进行游泳的高手。

图3.4 二叠纪类——新希瓦格

龙潭组的主要化石为植物。

在二叠纪晚期,重庆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形成了龙潭组地层,而一些地区则因为地壳的升降,时而为海水所覆盖,时而成为陆地,长出茂密的森林。后来森林又变成了煤层。这种海陆的交替变化形成了海陆交互相地层,被称为龙潭组。今天说起龙潭组,首先会想到煤,进而联想到森林。那个时候森林的出现与当时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重庆位于华南板块,在二叠纪时期华南板块位于赤道,因此当时的重庆地处热带,气候比今天还要炎热。在二叠纪晚期,当重庆抬升为陆地时,分布着茂盛的森林。当然这个森林与今天不同,因为树木的类型不同。

我们在《探秘巴渝远古森林》一书中已经提到,在全球范围内,二叠纪的植物群落继承了石炭纪的植物群落面貌。二叠纪植物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类型的植物,包括大家熟悉的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由于这些植物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所以植被可以扩展到丘陵地带和内陆干燥地区。我国二叠纪的早期出现了一个极为繁盛的植物群,叫作华夏植物群,这个植物群中适应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的真蕨纲、种子蕨纲特别繁茂。我国华北广大地区,二叠纪时期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相比北方地区,我国南方也有煤炭产生,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得早一些,而重庆所在的西南地区则出现得晚一些,显示出了由东南向西北推移扩展的趋势。二叠纪的晚期是华夏植物群的鼎盛时期,尤以种子蕨最为繁盛。树干高大的科达、鳞木和皮厚且具有附生根的辉木,形成了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而在二叠纪晚期,随着广泛的海侵,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一带。当时,代表温带气候的北方地区与代表冷温气候的南方均没有形成煤层。重庆的煤炭规模虽然无法与云南、贵州的相比,但也有可观的开采量,才会形成天府煤矿、中梁山煤矿和万盛煤矿这样的大煤矿。

重庆为什么会形成如此规模的煤矿,是因为在遥远的二叠纪远古时期,重庆境内分布着广袤的森林(图3.5),随着这些植物死亡之后埋入地下,便形成了重庆境内最重要的煤矿。根据将今论古原则,研究推测森林是发育沼泽地的周边,类似于今天生长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海滨潮间带的红树林环境,可以经受大风大浪等各种恶劣自然环境和气候,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净化海水、促淤造陆和调节气候等功能。

说了这么多,龙潭组植物类型到底有哪些呢?经过多年来的地质区域调查和古生物调查工作,发现了大羽羊齿(图3.6)、楔扇叶(图3.7)和垂直线囊蕨(图3.8)等植物化石。这些植物都是煤层附近发现的常见植物化石,更是二叠纪植物的代表性化石。例如,大羽羊齿早已成为我国及东亚其他地区二叠纪的标准化石之一。

(www.daowen.com)

图3.5 二叠纪森林场景复原图

图3.6 大羽羊齿

图3.7 楔扇叶

图3.8 垂直线囊蕨

幸运的是,我们在长江边上发现了辉木化石(图3.9)。其外观遍布不规则多边形,每个多边形中间分布着一个黑点。辉木是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真蕨类的根、茎干化石,在科学分类上,辉木属于莲座蕨目辉木科。辉木茎部的生长十分特殊,它不像其他植物以次生木质部增长形成年轮,而是通过增加茎中部的维管束,在茎的皮层布满气生根,以及在茎的周围长着大叶。

人们曾在雨花石中发现过辉木化石,也确认其为辉木茎中部的维管束。我们在长江边发现的辉木化石同雨花石中的情况类似,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辉木化石并不是木化石,而是茎干化石。科学上已经证实,辉木的出现代表着一种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前面的结论,即重庆在二叠纪时期也曾经是陆地,且陆地上有茂密的森林。

值得一提的另一个话题是辉木对破除封建迷信的贡献。早在20世纪 50 年代初的重庆,有一个非法团体“一贯道”,其首领藏有一块“八卦石”,对外界宣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神石”,被当作神物供奉,令信徒跪拜,招摇撞骗。后来这个团体被公安机关破获,当专业人士对“神石”进行鉴定时,才发现其并非什么“八卦石”,而是罕见的六角辉木化石,“一贯道”的骗局也不攻自破(图3.10)。

图3.9 发现于重庆长江边上的辉木化石

图3.10 类似八卦图的六角辉木化石

重庆二叠纪时期的森林是壮观而茂盛的,规模气势应该比今天重庆山中的森林要大得多,也是一派别样的场景。如果你穿越时空返回二叠纪晚期的巴渝大地,将看到高大的树木生长在河流与湖泊边,很多树木的根部还浸在水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